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63098
大小:5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2
《科技兴海调研报告 - 浙江省科技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技兴海调研报告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调研组根据省委政研室浙委政研[2003]3号文,关于印发《“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课题调研和工作计划》的通知,省科技厅牵头负责第七专题“科技兴海对策研究”的调研任务并形成调研报告。组成了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财政厅、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二所为成员单位的课题组。课题组走访了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沿海市,考察了普陀、定海、洞头、乐清等科技兴海示范区及示范基地,了解了有关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兴海项目的进展情况。就
2、科技兴海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下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等召开了4次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关部门领导、科技人员及海洋企业的负责人约150余人次。以浙科办发[2003]8号文,发放了科技兴海有关情况调查问卷表250余份,收回152份,回收率60%。在此基础上,经分析研究,形成《科技兴海调研报告》。一、全省科技兴海的成效科技兴海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浙江省“8233”科技兴海工程》的目标和《浙江省科技兴海“九五”研究开发推广计划》的重点,
3、1998年以来,我省以海洋高新技术园区为先导,以海洋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科研院所、涉海高校为技术依托,以科技兴海示范区和示范基地为载体,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海洋科技成果,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综合集成,全面推进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省科技厅会同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轻工厅、省水利厅、省农科院、国家海洋局二所、浙江大学等单位,经过数年不懈的努力,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推进海洋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
4、面,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渔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一)加强海洋产业的创新载体建设,科技促进海洋产业发展作用显现1998年,经过规划和论证,在普陀区、象山县、温岭市、玉环县、平阳县和洞头县等海洋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县(市、区),建立了全省第一批科技兴海示范区。经过几年的建设,示范区稳步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作用显现,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增强。一是示范区都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几年来,示范区实施科技兴海项目200余项,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许多
5、企业与中科院海洋所、海洋二所、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省医科院、省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入发展海洋经济的良性运行机制,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开发能力。目前平阳南麂海珍品养殖、玉环抗风浪网箱养殖、普陀六横岛浅海规模养殖、象山港综合养殖与开发、上虞市海涂资源综合开发等五个示范区,被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确定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截止2002年年底,示范区海洋产业年产值已达200亿元以上,在全省海洋产值中占有相当份额;联系、扶持海洋中、小企业100
6、余家,联系服务项目涉及众多海洋领域;年培训渔(农)民在10万人次以上,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启动建设了“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浙江舟山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舟山市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了普陀、玉环、龙湾三个海洋科技园区,入园孵化海洋科技企业已有数十家;组建了由中科院兰化所、我省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的甲壳素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全省现有海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省级海洋重点实验室1
7、家。企业自建研发机构260余家,海洋民营企业430余家。(二)一批海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海洋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高新先导的原则下,我们遴选、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兴海重点项目,特别在深水网箱及其产业化、海水增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防灾减灾等重点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海洋技术的持续创新得到加强。深水网箱设备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现已建成了3条大型深水网箱HDPE专用生产线,在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舟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杭州
8、飞鹰船艇公司等单位的努力下,我省研究制造的大型深水网箱已投放1180余只,浮绳式深水网箱240余只,创产值2.4亿,实现利税3200万元,该项目已被科技部列为“863”高技术计划项目。我省深水网箱的研发与制造水平、产业化规模已跃居全国首位。在玉环海洋生物化学公司、台州康多利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普陀新兴医药化工厂等企业的带动下,依托浙江大学的科技优势,进行海产甲壳动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已综合利用海产动物甲壳废弃物数万吨,生产甲壳素及其衍生物3000余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