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

ID:1145830

大小:896.8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08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第1页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第2页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第3页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第4页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4卷第3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4No.32010年3月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Mar.2010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3-013-07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化问题研究1,211,21,21,2荆治国,周杰,梁剑鸣,何忠,杨林海(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提要:依据1997-2006年西安市城镇居民和非城镇居民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对生态足迹供

2、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寻引起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城市化驱动机制,以期为西安市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1997年至2006年,西安市的人口城市化率由40.4%增加至45.7%,人均生态足迹从221997年的1.31hm增至2006年1.64hm,共增加了25%。人均生态足迹和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采用二次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与城市化率2的关系进行了拟合。推算出当城市化率达到50.66%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即人均1.74hm。同样采用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

3、态足迹和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拟合,推算出当人均GDP达到2.67万元时,人均生态足迹2达到拐点,此时人均生态足迹为1.79hm。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调控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大新型能源的推广力度,不断推广高科技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生态足迹法中图分类号:Q149文献标识码:A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亦明显加快,目前已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

4、。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更多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居民不断被容纳,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得更多人口享受到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但由此引发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虽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它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城市问题,给人[1-7]类生存环境提出新的挑战。如何使城市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如何正确度量城市化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已成为21世纪城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并由Wackemagel等于1996年

5、对其理论和方法加以完善,该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8-11〗]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在不同空间尺度以及不同社会领域,国内外学者对生态足迹理论进[12-14]行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生态负荷和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随之变化,表现为生态足迹供需的变化。科学合理地认识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影响有助于减少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15]响。因此,依据1997—2006

6、年西安市城镇居民和非城镇居民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对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寻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城市化驱动机制,以期为西安市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1研究地区自然概况2西安市(33°42′%34°45′N,107°40′%109°49′E)位于我国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面积10,108km,2其中市区面积3,582km。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长安、阎良、临潼9区和蓝田、周至、户县、3收稿日期:2008-12-26。基金项目: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部署项目(编号:LQ07

7、05)资助。作者简介:荆治国(197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E-mail:jing_james@126.com·14·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4卷高陵4县。该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22.4~719.5mm,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平均气温13.0~13.7℃。研究区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

8、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且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