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58218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2
《热网计量表计管理工作及防止表计计量误差超标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热网计量表计管理工作及防止表计计量误差超标措施近几年蒸汽计量工作有所改善,但是此数也不小。产生计量纠纷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数次对现场调查分析,归纳有三条:一是计量器具方面的原因;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再就是人为因素。现就计量器具方面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3.1蒸汽计量器具的性能有待提高,选型范围有待扩宽 根据我公司蒸汽计量采用孔板差压式流量计较多,特别是七十年代建的老装置中,可以说绝大多数为此类仪表。该类计量器具存有一定的弱点:它的量程比小,一般为3:1,若运行在30%流量刻度以下时,其精度下降较大;运行工况条件离开原设计条件,侧量误差会增大
2、,再如孔板检侧系统中部件多,引压管系统易堵、易漏、易冻、易汽化等特点,造成仪表一次安装工程量大,费用高;维修工作量亦大;孔板为节流型压损大,长期运行耗能大,费用高;长期运行中孔板几何尺寸变化,锐角变钝(锐角要求r=0.0004d,而有关专家试验后公布,运行的头二或三年中每年磨损半径厂增加0.04mm,而五、六年之后才趋向稳定。由于锐角变钝,孔板流量系数会变小!);甚至有的孔板在开停车过程中,由于蒸汽管道中易存冷凝水,开停蒸汽管道过程中产生水垂,致使孔板变形,甚至变成喇叭口。所有这些都说明,孔板差压式蒸汽流量计很难保证其原设计测量精度。虽然目前已出现孔板
3、、变送器一体化产品,二次仪表也已微机化、智能化,使孔板量程比可提高到l0:1。但是孔板本身锐角会变钝造成流出系数变化,使测量误差增大尚不能克服改善。尽管已有钝化的孔板产品出现,但其相应的钝化标准及其检测器具配套尚待完善,再者它属于非标准孔板,应经过逐台检定,才可用于计量。标准孔板运行、磨损几年后,应检定测出新的流出系数,才可保证其侧量准确度。但是目前无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随着机加工技术的提高相进步,采用标准喷嘴节流装置的越来越多,公司先后在DN200mm以上管道的气体和蒸汽测量出现六套标准喷嘴。它最大的优点是比标准孔板压力损失小。缺点是加工制造难
4、度大,检验技术高难度大,也存在运行多长时间后检定的问题。 随着仪表制造技术的提高,耐高温的涡街流量计、阿丑巴(均速管之类)流量计等在蒸汽系统测量中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它们也各有各的弱点,像涡街流量计它耐高温只能达到200℃多度,对320℃以上的蒸汽系统使用祸街流量计尚缺乏经验,何况它侧量要求的雷诺数比孔板差压式流量计高出一倍,其更大的弱点是抗振性能差。阿丑巴、弯管等之类的流量计所产生的差压信号值较低,给差压信号检测带来一定难度。这些流量计都属于强检计量器具,应全部走周期检定,目前尚有难度。总之适用蒸汽计量的检测仪表的性能还应大力提高相改进,适用蒸汽计量
5、的计量器具的选择余地还应再扩宽。 3.2蒸汽计量表的检定 蒸汽计量表的检定目前尚不完备,是制约蒸汽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蒸汽为工作介质的"蒸汽流量计量检定装置"在烟台、广州、兰州等地都出现过,由于这种装置浪费能源、难以操作、检定精度低、费用高,无发展前途,坚持下来的没有。正因蒸汽流量计无处检定,应走周检的涡街、阿丑巴、分流旋翼式等流量计,也难以实现。这里提到蒸汽计量检定装置有它的不足之处,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代之兴起的是用压缩空气代替蒸汽进行蒸汽流量计的检定,这是方向。但是它还有待研究完善。目前看,这方面的资料、数据还太少,更无有什么标谁可依。
6、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数据上,还应作大量的实践工作,以达到标准化。 就用压缩空气代替蒸汽进行蒸汽流量计的检定的问题,插一段燕山石化公司在这方面工作:笔者1982年参加化工部系统流量侧量技术交流会,会上交流一篇"浅谈蒸汽流量计的标定"(后改为"介绍一种蒸汽流量计的标定方法",刊登在1983年的炼油化工自动化杂志上)。1989年燕化公司计控处自己设计一套蒸汽流量计量检定装置,是利用中压过热蒸汽(名义上压力为1.5Mpa,温度为25O℃),经过检定装置后/降为0.3-0.5Mpa的低压蒸汽作为罐区装置伴热和采暖用。同时引进工艺杂用风(即压缩空气)。标准是音
7、速喷嘴。拟对同一台蒸汽流计,用不同介质进行检定,找出空气代蒸汽的规律,最终成为气(汽)体流量计量检定站。设计完后,首先请国家计量院等单位的专家审核,定案后于1990年开工兴建,建成后试压、吹扫,送汽试运行完成后,即将试验、测试数据,以便请计量院专家做技术性能测试检定和请市局授权。然而,因30万吨乙烯改造为45万吨用地,立即拆除搬迁。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能建成投用(现仍在积极活动争取早日投用)。1994年笔者完成一篇"浅议以压缩空气代替蒸汽对蒸汽流量计进行标定"的文章,95年在大庆全国流量专业技术交流会上交流,并被推荐到1996国际流量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流量
8、技术研讨会上,文章被收录到"96国际流量专业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内。该文从流体力学角度出发,利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