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

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

ID:11454593

大小:186.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7-12

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_第1页
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_第2页
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_第3页
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_第4页
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研究性学习——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差异针对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的不同,我们小组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搜集资料,分析总结。下面我们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深入拓展来探讨中国人到底有怎样的审美、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审美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于是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重要性凸现出来,为了探讨中外审美价值的不同,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不同年龄短的人们进行调查。组长:刘毅超组员:周润昊李宣儒陈安琪张清岚田皓程浩然我们一共发出了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了80份,其中男占41人,女占

2、39人年龄10—40岁不等,20—30居多1、你认为什么是美?()A.和谐B.善良C.健康D.漂亮E.永恒真理下面是各个选项的人数:ABCDE1636169320%45%20%11.25%3.75%分析:内圣外王--注重人格修养与追求天地境界中国哲学认为人与宇宙万物一气流通、毫无间隔,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是相通的,作为具有创造潜力的人与天有相通的基础,人性即天道,认为只要诚心诚意,经过静坐修炼和人格的修养功夫,即可实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与天地相参,从而赞天地之化育,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达到天地境界。这

3、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中国古典审美精神具有强烈的重视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特征,不仅强调宇宙创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然之美,也极为强调从人的生命根源处挖掘出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  余英时说:“中国人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所以翻来覆去地强调‘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之类的功夫,这就是一般所谓的‘修身’或‘修

4、养’。……自我修养的最后目的仍是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这是中国思想的重大特色之一。”[6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强调并坚信人凭藉其创造生机,通过长期的修养、陶冶,臻入完美境界,即可与天地合其德,与神性同其工。如此之人,即可称为理想人格。儒、道、禅三家都认为人心的可动性和可塑造性,十分重视个体人格的培养和内在生命精神的深蓄厚养,重视人性的修养与完善,成就伟大高尚的人格,成为其人生最高境界追求。在儒家为“圣人”,尽性践行,止于至善;在道家为“真人”、“至人”,法天贵真,体道逍遥;在佛家为“觉

5、者”,明心见性,随缘任运。这种人格修养主要从“心”上下功夫。儒家发展出“修身”、“养气”、“尽心”、“知性”、“知天”之说,就是强调修养与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关系。儒家相信通过人格修养可以完善人性,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继承子思思想,将心、性、天视为一体,主张通过内省从整体上把握到人的本性,把握到自然之道,孟

6、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人性与天道是贯通的,尽人之性上推至知天,最终目的在于“事天”(参赞天地),经过养气去欲等修养工夫,便可以不断充实自我的生命力,然后通达天地境界,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这也就是宋代理学家程明道所说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境界。道家强调通过个人修习来体道、悟道,老

7、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要求人们以虚静无为的态度去体察和效法道;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吾丧我”,以实现自我的超越。依他之见,认为只有通过静心修养,突破形躯的局限,超越固执于物的形而下的我,即扬弃利禄、名位、权势、毁誉之俗,始能成为“至人”,才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游乎尘垢之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实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天地境界”,获得真正的、绝对的、无所待的自由。佛教禅宗通过神秘的直观来论证自身佛性的

8、所谓“亲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坛经·定惠品》)与中国化传统“反求诸己”的做法是相通的。禅宗继承佛教“万法由心”的思想,以“妙悟”为禅道,也是强调修养的作用和意义。禅宗提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同一,心物同一,以及物我合一,物我同根,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禅宗追求人的自我拯救或解脱、超越,禅宗所讲的“觉”、“悟”、“清净”、“定”、“惠”和“解脱”等,都是追求自我对世俗情感的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