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25938
大小:7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1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概要长沙市人民政府2003年8月城市概况16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处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接壤,北与岳阳市交界,西与益阳市相接,南与湘潭市、株洲市相联。长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及1996年走马楼三国吴简的问世都震惊了国内外。解放后,“一五”至“二五”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河东,用地向北向东扩散,用地范围为北至德雅路、南至南湖路、东起韶山路、西至湘江,河西仅有几所高校。七十年代随着工业用地的扩展和部分工业用地的搬迁,开始形成城南的新开铺、井湾子工业区,城北的伍家岭工业
2、区和河西的石岭塘、望城坡工业区。1979—1989年10年间,受“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等政策影响,基本在现中心区的范围内填平补齐,周边榔梨、坪塘等小城镇建设开始兴起。1990年以后,在完善中心区的同时,河东城区开始跨过铁路向东面的长善垸、圭塘发展。伍家岭大桥的建设、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崛起以及市委市政府新址的建设,使河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江两岸,西文东市”的格局初具雏形,外围星沙、高塘岭等组团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主体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及“江、山、洲、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景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58.0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9.5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
3、共绿地6.16平方米。长沙市现辖五个区,一个县级市、三个县,土地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2002年全市总人口613.87万,国内生产总值812.91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242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84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18亿元。2002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9.9:41.5:48.6。规划修编背景长沙市于1960年、1979年、1987年相继三次进行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87年开始编制的总体规划于1990年定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其主要内容有:①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②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至2010年,远
4、景设想至2030年;③城市规划区面积96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平方米;④空间布局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市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鉴于以下原因,2000年6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1、行政区划变化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5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556平方公里,调整了原有的行政建制,撤消了郊区,新设五区——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市区面积扩大以及城区、郊区相融合的新的区划设置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5、路,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湖南省对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16长沙市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点一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和“长株潭一体化”的龙头,其主要经济指标所占份额现已达全省的20%,长、株、潭三市总量的60%。但我市作为中心城市,其城市规模和综合经济实力都还远远不够,对全省发展的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市功能和作用进行再定位,以便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3、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突破了原城市空间布局结构2000年元月,国家批准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该开发区紧邻90版规划的东翼(马泉
6、地区),突破了原规划“一主体、两翼、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4、上版总规编制已近10年,客观上已无法指导城市建设●人口规模已突破: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我市1999年末城市人口已达1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万人,暂住人口及农业人口约37万人。●用地规模已突破: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5平方公里,我市1999年末城市建设用地实际已达150平方公里,2000年我市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经国土资源部核定的长沙市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10平方公里。●16部分用地指标偏低:90版总规中,对外交通用地人平2.86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人平11
7、.50平方米,市政设施用地人平2.55平方米,各类用地指标偏低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用地布局不尽合理:90版总规在用地布局上,主体内工业用地较多,而公共服务设施没有给予足够的强化,影响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规划指导思想立足21世纪,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走经营城市之路,以特有的文化气质与环境质量取胜,以做强、做优城市为目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改革开放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