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16491
大小:82.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11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试题部分]一、名词解释1、突触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突触后抑制5、传入侧枝性抑制6、回返性抑制7、突触前抑制8、牵张反射9、肌紧张10、腱反射11、姿势反射12、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13、脑干网状下行兴奋系统14、翻正反射15、状态反射16、旋转变速运动反射17、直线变速运动反射18、锥体系19、锥体外系 二、单项选择1、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主要是依靠 。()A.化学递质 B.无机盐离子 C.局部电流的作用 D.胆碱酯酶 2、突触传递的生理机制显示
2、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增大C.选择性增加或提高突触后膜对K+和CI-的通透性,可呈现抑制性突触效应;D.同一突触由于迅速而重复活动,其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可表现空间总和; 3、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 增加。()A.Na+﹑K+﹑CI_(尤其是Na+)通透性B.Na+﹑K+﹑Ca2+(尤其是Ca2+)通透性C.K+﹑CI_(尤其是CI_)通透性D.Na+﹑CI_﹑Ca2+(尤其是CI_)通透性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
3、()A.去极化 B.超极化 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 D.超射 5、突触前抑制主要发生在 。()A.传出途径中 B.感觉传入途径中 C.中间神经元之间 D.植物性传出途径中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 D.超射 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表现为 。()A.“全或无”式;B.电位的正向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C.类似于负后电位D.突触后膜电位较静息时更负 8、传入侧枝性抑制的生理学基础是 。()A.优势现象 B
4、.膝跳反射 C.交互抑制 D.腱反射 9、突触后抑制的性质是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10、抑制性突出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 12、突触后抑制表现突触后膜。()A.去极化 B.超极化 C.两者均
5、是 D.两者均无 13、突触前抑制表现突触前膜。()A.去极化 B.超极化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无 14、传入侧枝性抑制的功能。()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 15、回返性抑制的功能。()A.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B.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C.两者均是D.两者均无 16、突触前抑制的特征。()A.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B.突触前神经原末梢处于超极化状态C.潜伏期长D.持续时间 17、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A.延髓 B.丘脑
6、 C.脊髓 D.中脑 18、躯体运动信息传入起始站和传出的最后通路位于。()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延髓 C.脊髓 D.脑桥 19、脊髓中大α神经元支配。()A.慢肌纤维 B.快肌纤维 C.慢肌和快肌纤维 D.梭内肌纤维 20、脊髓中小α神经元支配。()A.慢肌纤维 B.快肌纤维 C.慢肌和快肌纤维 D.梭内肌纤维 21、脊髓休克时脊髓反射减弱或消失,其原因是。()A.损伤性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脊髓中的反射中枢被破坏C.离断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
7、作用D.失去了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 22、屈肌反射与腱反射。()A.感受器相同 B.引起反射的刺激性质相同C.前者的效应器是屈肌,后者是伸肌D.都是短暂的反射活动 23、为了单独研究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常采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试验方法,这一方法的部位应该在。()A.脊髓与延髓之间B.颈部第4与第5脊髓之间C.延髓与脑桥之间D.脑桥与中脑之间 24、去大脑动物仰卧时,伸肌紧张性最高,而俯卧时则紧张性最低,这一现象称 。()A.翻正反射 B.探究反射 C.颈紧张反射 D.迷路紧张反射 25、腱反射具有的特点
8、是 。()A.是多突触反射B.中枢只涉及1-2个脊髓节段C.感受器为腱器官D.可由重力作用引起 26、切断去大脑僵直动物脊髓的全部背根,动物将出现的情况是。() A.去大脑僵直进一步加强 B.去大脑僵直削弱 C.去大脑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