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92108
大小:6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1
《巧借教材为作文添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巧借教材为作文添彩——作文复习指导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并感受、把握课本素材的中心,使之应用恰当。2、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以达到分析表述课本素材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4、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课本素材在学生的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使作文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目前状况分析】不过一提起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写作文难,写作文难,提起写作文心里就烦。”其实这是一种畏难情绪
2、在作怪。写作文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学习要靠积累,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学习语文同样也重在积累,字要积累,词要积累,句要积累,写作文的素材更要积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写作文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擅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服务。因此,应指导他们在作文训练中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我在给学生的评语中有这样
3、的话:“作文只有回归了人文,回归了语文课本,走近了作家,回归了咬文嚼字,才算是真正的作文。”不知是否正确。【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教师稍作点评:前一首词是词人在少女时期写的,因而格调欢快明朗;与此不同的第二首词是在南渡之后写的,在“卷帘人”丝毫没有感知的景物的细微变化中,倾注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无
4、限情意,实际上,这首词还隐约的表现了她的相思离别之情,“浓睡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等句都富有暗示性,正如黄了翁在“蓼园词选”称的“短袖中藏无限曲折”。“绿肥红瘦”更是千古佳句。(多媒体展示学生仿写的两首词)常记酒店日暮,喝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屋,误至垃圾深处。呕吐,呕吐。惊起苍蝇无数。学生甲《如梦令》)学校考试无数,学生应考有术。深夜答案书,误被父母擒住。好苦,好苦。明日考试没谱。学生乙《如梦令》)教师稍作点评:这两首词均是学生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后填的较成功的词。第一首讽刺酒鬼喝醉后误入垃圾坑,弄得蓬头垢
5、面,真是让人“呕吐”,最后一句“惊起苍蝇无数”则是神来之笔,形象生动而多有警示作用。第二首则直接批判一些学校考试的佳句,开头两句点明了无数次考试也使学生学会了许多知识,注意这不是正面的东西,而是如何作弊的技巧。晚上回家翻答案书直接抄写答案书,却被父母看见,真是“苦”啊,这样,第二天的考试肯定没有谱。实是批评不学无术的学生,同时也对学校教学工作中重应试教育的局面进行了较隐晦的批评。可见这两首词都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教师点拨:学生的这两首词填的比较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作文语言创新的一个重要
6、来源就是课文的素材。那怎样让课文素材在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呢?二、资源共享结合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片段,分析如何巧用课本内容作作文素材,让作文出彩呢?例1《从阴影走向阳光》他们不愿留在朝廷的阴影中,于是他们放逐了朝廷去寻找自己的阳光。南山下,东篱边采菊的五柳先生,登皋舒歌,临清流赋诗,觉今是而昨非,只因为富贵非其愿,帝乡不可期。那徐歌吟唱的梅妻鹤子,不知在哪深山白云中,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一脉风景,让人生疑了多少天上人间。他们的诗章,随淡淡泉水,随习习古风,亘古不息。只因为他们走出阴影,寻找到一片真
7、正属于自己的阳光。有一位才华横溢、千秋盛传的诗人,在元丰五年,在黄州建起了雪堂于东坡之上。面对那如笼一般的黄州,他无奈过,徘徊过,悔恨过,想归隐,又想低靡过。可那一轮山高月晓,照亮了一舟吟唱抒情的游子,可那一水冷清的赤壁打开了游子的胸怀,任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气概油然而生;可那一方小小的黄州,让苏轼对千古风流人物长笑,一樽还酹江月。他从阴影中走出,他被朝廷放逐了,他也放逐了朝廷,但他笑对人生,即使伤痕累累、壮志难酬,也丝毫不能动摇他顶天立地的气概。永垂不朽的,未必就是英雄。淡看成败的,未必就是英雄。只有在精神世界
8、的生死一线时能转变观念,从阴影走向阳光的,才是英雄。在江山如画的一时多少豪杰中,苏轼堪称英雄。就在大宋将他困于一方破败的黄州时,他以精神的转变扭转乾坤,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从此,他写下了“竹仗芒鞋轻胜马”,写下了“杜宇一声春晓”,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下了他生命中最高亢的绝唱。元丰五年,那小小的雪堂中,蜷缩着一个巨人的躯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