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ID:11388273

大小:261.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7-11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1页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2页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3页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4页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纲要文本规划组织单位:宜昌市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10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城乡统筹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第一节发展目标与策略2第二节城镇化战略与城镇人口规模3第三节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4第四节市域城镇结构与经济区划5第五节市域公共服务设施8第六节市域综合交通9第七节市域旅游10第八节市域水系统11第九节市域电力工程12第三章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规模14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14第二节发展规模14第四章规划区规划15第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18第一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2、与空间结构18第二节居住用地布局19第三节生产性用地布局19第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1第一节路网结构21第二节公共交通23第三节公共停车场25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26第八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29第一节绿地系统29第二节景观系统30第九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33第一节规划目标3330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文本第二节环境功能区划33第三节污染物控制策略34第十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36第一节给水36第二节排水37第三节电力38第四节电信39第五节燃气40第六节环卫设施40第十一章中心城区防灾减灾系统规划43第一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43第二节防洪43第

3、三节消防44第四节人防46第五节抗震与地质灾害防治48第十二章规划实施建议5030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和后三峡时代建设的需要,实施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促进宜昌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下称本规划)。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4)《中

4、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7)《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年)》;(8)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第3条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宜昌市行政管理范围,辖三市五县五区,国土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宜昌市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秭归县行政辖区,总面积约9233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道、三

5、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白洋镇、鸦鹊岭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等地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944平方公里。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30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文本第二章城乡统筹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1条发展目标1、市域协调发展目标(1)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宜昌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转变,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带动鄂西南

6、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2)到2020年,宜昌市GDP达到4800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43%-47%;城镇化率63%;森林覆盖率65%,人均绿地12平方米。(3)到2030年,宜昌市GDP达到7500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55%-57%;城镇化率73%;森林覆盖率67%,人均绿地15平方米。2、城市发展总目标发挥资源优势,保持城市特色,使宜昌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加强区域协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提升宜昌市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把宜昌市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第2条发展策

7、略1、区域协调策略加强与武汉、重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的联系,与襄阳协同发展,共同完成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重点加强与荆州在产业、交通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组合都市区”。2、市域统筹策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跨越行政区的城镇协调机制;构建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协作体系,建立各县市之间、城镇之间网络型关系,鼓励“飞地园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统筹江河流域规划,重点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协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