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

ID:11380788

大小:3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_第1页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_第2页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_第3页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_第4页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我们这里主要讲如何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一、仔细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材料,把握中心。      例:挪威捕鱼人大多不能把沙丁鱼活着带回岸边

2、,而唯独一艘船却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原因就是该船长往放置沙丁鱼的鱼槽中放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鲇鱼!鲇鱼的惊扰,造成了沙丁鱼的紧张,因而,沙丁鱼到达岸边仍然活着!      提示:从整体把握材料,不难看出材料告诉我们:唯一的一艘船中沙丁鱼成活的原因,是因为有那样一条鲇鱼,即“鲇鱼效应”。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中心论点:“对手,往往能使自己强大”。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句,提炼中心论点。       7例: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富兰克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不幸遭人抢劫,一夜之间,储户失去了存款。他拖儿带女决心把天文数

3、字般的存款偿还给所有的储户。所有的人都劝他:“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在法律上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去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      提示:材料的关键词是“责任”,最后一句也是关键。由此可提炼出观点_________。议论时应阐明什么是责任,一个人为什么要有责任感,缺少责任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去尽自己的责任等等。同时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增强文章

4、的论证力度。注意:审视材料时,整体感知和抓住关键词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三、深入思考,透过材料的表象,抓住实质。     例:在大草原上某农场主养了一群鹿,草原有狼群随时捕食鹿。于是农场主将狼赶尽杀绝了。从此鹿儿们无忧无虑,酣吃酣睡,缺少锻炼,不久鹿大批病倒死亡。无奈,农场主只好将狼“请”了回来。从此,草原上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提示:可以从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议论,但这样立论比较普通。还可以变换角度,即从为什么农场主又一次“请”狼回来方面去考虑,亦即从“竞争促进生存发展”来展开议论

5、。四、如果出现的是一组相关材料,要注意把握它们内在的规律,做到“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7      例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提示: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

6、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例2: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提示: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

7、哪里呢?由此可提炼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阅读下列材料,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并准确地表述出来。7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论点: 2、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

8、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论点: 3、某世家之子很善于写文章,初赴童试,某父以为必首选无疑。及发榜,竟名落孙山。经查卷,见其用墨如淡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责问孩子,方知因考场中没有书童磨墨,自己又不会磨,只用砚内残墨,所以字越写越淡,后来就看不见了。论点: 74、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