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ID:11371553

大小:8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1

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_第1页
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_第2页
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_第3页
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_第4页
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试析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负面思维研究之三张 浩  动物界因为没有像人类那样的语言,所以它们没有诡辩。诡辩通常产生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然而没有语言,推理和论证就无法进行。这就使语言和诡辩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利用语言进行诡辩呢?这是因为自然语言存在着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其一,是语词的多义性。自然语言的语词往往是多义的,一个语词可能有二义、三义、四义,甚至更多。例如汉语中的动词“打”就有“打铁、打鱼、打水、打柴、打人、打电话、打草稿、打主意”等等十几种含义。这种情况,就为滋生偷梁换

2、柱、含糊其辞的诡辩提供了土壤。其二,是自然语言上的语法结构比较松散,形式复杂多变,逻辑关系不甚明显。各民族语言都存在着许多偏离现行语言规则的现象,如汉语中的成语,日语、俄语和英语中的习惯用语等。由于言语同语法、语法结构同逻辑结构之间不存在普遍的必然的一致,这就为诡辩论者故意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历史或现实生活中,违反语言学的诡辩现象很多,但主要集中地表现在语音语义、语用语境和语法诸方面。现仅就此做些剖析。              一、语音语义方面的诡辩  各民族的语言都是由语音、字形、语义和语境等要素构成的。有

3、些语词音同形不同,因之意义也不同;有些语词音同形也同,但由于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有些语词形同音不同,意义也不同,等等。如果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去表达某种含蓄的意义,就是谐音法。谐音,原本是一种修辞格,其作用在于使思想表达得更含蓄、更曲折,给人印象更深刻些。  谐音法作为修辞的作用,在于提高感染力,这是语言的艺术,而不是逻辑问题。但是,善于玩弄诡辩的人,却常常借谐音去偷换概念,以达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目的,使之变成了诡辩术。例如:  《唐阙史》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  戏子李可及在宫中演滑稽戏,并声称自己精通三教,于是皇帝想考考他。有

4、一次皇帝问:“你既然精通三教,那释迦牟尼是什么人?”李可及信口答道:“妇人。”皇帝听罢大吃一惊,问道:“为什么是妇人?”他振振有词地说:[JP+1]“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不是妇人又是什么?”皇帝一听哈哈大笑,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也是妇人。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不是妇人,怎么会有娠呢?”皇帝又是一笑:“文宣王是什么人?”“也是妇人。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如果不是妇人,干吗要等待出嫁呢?”  本来,释迦牟尼、太上老君、文宣王都是男人,但是,李可及根据“敷”、“而

5、”跟“夫”、“儿”音同,“价”跟“嫁”音同,并利用这些音同现象,把他们都说成是妇人,这就非常荒唐可笑了。李可及这种荒唐的回答,就是借助谐音进行的,这只不过是滑稽人说的滑稽话,以博得皇帝一笑而已,如果以此法进行论辩,那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诡辩。  在鲁班的传说中,有个木匠张班受骗的故事:  据说张班是鲁班的师兄弟,木工手艺也很高超。有一次,张班给一个财主修建台阁,财主和他口头约定:如果修的台阁合他的心意,赏“五马驮银子”,外带“一担米、两只猪、三坛酒”。台阁修好后,财主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半点毛病也找不出来,按约定条件该付给报酬了。这时

6、,财主叫家丁牵来五匹马,并排站在一起,马背上横搁一块大木板,木板上放了一块比手指甲还小的银子。财主说:“这就是‘五马驮银子’。”接着财主拿来用鸡蛋壳装的米粒说:“这就是另外赏你的‘一蛋米’。”然后,财主又从一个纸匣子里拉出了两个蜘蛛,说:“这是‘两蜘蛛’。”最后,他把手指头在只装半杯酒的酒盅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了三下,对张班说:“这是‘三弹酒’!”  在这个故事中,财主欺骗张三的手法,主要是利用同音异义来偷换概念。把“一担米、两只猪、三坛酒”肆意偷换成“一蛋米、两蜘蛛、三弹酒”。在这里,财主就是想利用“一蛋米”、“两蜘蛛”、“三弹酒

7、”与“一担米”、“两只猪”、“三坛酒”的谐音,利用“五马驮银子”的歧义,来混淆是非,企图赖账。这种用谐音法偷换概念的诡辩,是对同一律的粗暴违反。  在诡辩中,诡辩论者往往通过偷换不同的语调来达到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诡辩目的,这就是语调混淆式诡辩。人们对《诗经·伐檀》一诗的不同理解,就是语调混淆式诡辩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诗经·伐檀》中有这么一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它的语调是上扬的强烈反向语调,意思是:“这些大人君子们不是白吃食的吗!”它表达了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强烈憎恨。而奴隶主、贵族、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则将该句

8、变为下降的感叹语调,意思是:“这些君子大人们是不会白吃食的啊!”  有人认为,这些大人君子们是要吃好菜的,“非肉不饱”;也有的人解释说,这些君子大人们是理想的圣君贤相,可使天下太平,他们是不会白吃食的,等等。  由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