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70790
大小:209.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1
《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单元评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6章单元评估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交换;③基因重组;④染色体变异。A.①③④④ B.④③①②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解析: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生方法,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过程;杂交育种是利用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基因重新组合的原理得到新类型;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都涉及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答案:A2.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的性状一出现就能稳定遗传的是( )A
2、.优良性状B.隐性性状C.显性性状D.相对性状解析:有性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往往有纯合和杂合两种基因型,而隐性性状只有一种基因型即为双隐纯合子。答案:B3.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DNA上某些化学键打断,一种能对GAATTC专一识别的限制性酶,打断的化学键是( )A.G与A之间的键B.G与C之间的键C.A与T之间的键D.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解析:限制性内切酶是切断DNA分子主链的3′—5′磷酸二酯键而不是碱基间的氢键。答案:D4.诱变育种可以改良某种性状,这是因为( )①后代性状较快稳定;②提高突变率,增加变异类型;③控制某些
3、性状的基因突变成等位基因;④有利突变体数目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自然突变频率很低,人工诱变可大大提高突变频率从而增加变异类型,并且一般地突变基因都是变为其等位基因;但突变频率仍然是很低的,因此,一般来说不可能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同时都发生突变,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本身有害。答案:B5.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可使育种所需的优良基因由亲本进入F1B.过程②为减数分裂C.过程③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单
4、倍体幼苗D.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解析:过程②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过程③通过组织培养获得;过程④必须使用秋水仙素处理。答案:D6.我国科学家对“神舟”四号飞船专为西部开发而搭载的红杉树种苗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这些种苗具有抗旱、抗寒和速生的性能,试分析红杉树种苗所发生的变化和下列哪项相似( )A.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其繁殖能力增强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雌蕊获得无子果实C.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八倍体小黑麦D.人工栽培,选出矮秆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解析:飞船搭载属于太空育种,是利用失重、宇宙射线辐射等产生基因突变而产生
5、新的优良性状即诱变育种。A项属于诱变育种。答案:A7.在动物育种中,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处理精巢,可得到大量的变异个体,这是因为( )A.合子都是纯合体B.诱发了雄配子发生高频率的基因突变C.诱导发生了大量的染色体变异D.提高了基因的互换率解析:生殖细胞的变异容易遗传给后代。答案:B8.DNA连接酶的作用是( )A.子链与母链间形成氢键B.黏性末端之间形成氢键C.两DNA末端间的缝隙连接D.以上三项都对解析:DNA连接酶的作用和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相反。答案:C9.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
6、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符合人的需要解析: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它能大幅度提高基因突变频率,但不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答案:C10.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定向改造。下列
7、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DNA限制性内切酶可用于目的基因的提取B.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必须要用同一酶处理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运载体、DNA连接酶D.带有目的基因的运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要检测解析: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中运载体是DNA,不能担当酶的角色。所以C项错误。答案:C11.在基因工程中用来修饰改造生物基因的工具是( )A.限制酶和连接酶B.限制酶和水解酶C.限制酶和运载体D.连接酶和运载体解析:“用来修饰改造生物基因的工具”是两种酶即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答案:A12.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
8、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不同,下表是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插入点有a、b、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