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调查人:------时间:-------地点:--------------一:调查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以枞阳县陈瑶湖镇普济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普济村是典型的一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调查方法我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采访的方法对村庄的几位老人进行了调查。经过这次调查,我旨在了解一下普济村留守老人的一些情况,并想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二:留守老人面对的一些问题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
2、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寂寞生活。2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不佳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得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料资源的获得上还不尽如人
3、意,农村基层组织和邻居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 调查认为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又要承担照看孙辈的重任中青年一代作为主要农业劳动生产力,其外流会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从而在一些有大量外出人口的农村地区,主要农业生产者的角色实际上由过去的中青年男性转变为老人和妇女。对于年老体衰的老人来说,承担沉重的农业劳动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3代的“隔代教育”,于农村老人的文
4、化程度相对较低,又不懂得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尺度难以掌握,于是形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双重困难。 3心理需求及精神慰藉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年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二、存在的
5、问题1、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我县是山区县,山大人户稀,有的户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加之他们行动不便,到村卫生室看病十分不易,到乡卫生院、县卫生院看病就更困难了,加上家务操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2、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有53%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
6、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3、情感生活令人堪忧。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
7、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长时间不回家,平时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很少与父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4、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
8、,但却能屡屡得逞。5、办理事务十分困难。山区县居民居住分散,相距几公里的住户较多,有的是住在这个山坡上,有的住在那个山坡上,看得到难走到,“看到屋走得哭”。居住分散的户中不泛“留守老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