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优质、高产春大豆湘春豆24号的选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优质、高产春大豆湘春豆24号的选育湖南农业科学2006,(5):24,39HunanAgriculturalSciences优质,高产春大豆湘春豆24号的选育李小红,赵政文,马继凤,王业建(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摘要:湘春豆24号系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采用系谱法育成的优质,高产春大豆新品种,省区试各点平均每667m产量174.5kg,不同区域进行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78.9kg.均比对照显着增产.蛋白质含量40.82%,脂肪含量22.77%,既是高油又是蛋白,脂肪双高优质品种.湘春豆24号对大
2、豆花叶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等主要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耐旱,耐瘠,抗倒伏性均较强.该品种于2006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关键词:大豆;湘春豆24号;选育经过;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一o6ox(2oo6)o5—0024一Ol近40a来,中国大豆育成品种从品质到产量都有了很大改进,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平均单产中国比世界低30kg/667m2以上,比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产国低30~70kg/667m2,商品
3、大豆含油量比进口大豆低2~3个百分点,严重削弱了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突破中国现有品种的品质和产量瓶颈,取得品种改良的新进展,是中国大豆育种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根据优质,高产这一目标,我们育成了湘春豆24号.1选育过程1992年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以优良早熟品系"湘春89—6O"作母本,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中熟春大豆品种湘春豆l0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993~1997年在本所完成F.~F7代的选择,1998年参加株系鉴定,编号为"湘春98—15".经1999~2003年多年品比试验,表现高产稳
4、产,2004~2005年进入省多点试验,并在湖南不同区域进行生产示范,表现增产潜力大,广适性好,于2006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湘春豆24号.2品种特性2.1产量高,品质好在1998年的株系鉴定中,湘春豆24号每667m产量为166kg,比对照湘春豆l4号增产50.27%,比对照湘春豆10号增产42.92%;1999~2003年进收稿日期:2006—06—20基金项目:国家863攻关项目(2001AA241062)作者简介:李小红(1964一),女,湖南望城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
5、豆育种与栽培研究.行品比试验,平均每667m产量164.2kg,比对照湘春豆lO号等增产5.9%~21.2%;2004~2005年该品系参加湖南省春大豆品种多点试验,各点平均每667m产量174.5kg,比对照湘春豆l8号增产8.39%,达极显着水平,居参试品系第一位.稳产性分析表明,其具有广适性.2005年在湖南不同区域进行生产示范,平均产量178.9kg,比对照湘春豆18号增产7.8%.2004年送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化验分析,蛋白质含量40.82%,脂肪含量22.77%,蛋,脂合计含量63.
6、59%,按国家标准既是高油品种,也符合蛋白,脂肪双高优质品种的标准.2.2综合抗性好经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与田间抗病性鉴定,花叶病毒病病指为5.1,田间鉴定未见明显的病毒病症状,霜霉病和细菌性斑点病只见零星的针状斑点,未见其它病害发生;各区试点两年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亦未发现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的明显症状,说明湘春豆24号对大豆花叶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等主要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抗性.同时湘春豆24号在两年各点区试中表现耐旱,耐瘠,抗倒伏性均较强,虫食,褐斑,紫斑粒率均低,落叶性较好.
7、2.3生育期省区试两年各点全生育期90~104d,平均全生育期98d,属南方春大豆中熟品种.湖南3月底至4月初播种,可于7月上,中旬成熟.2.4植物学特征区试两年各点平均株高63.4cm,茎粗0.45cln,分枝2.7个,主茎节数l2.3个.株形收敛,有限结荚习性,叶椭圆形,白花,灰毛,(下转第39页)第5期黄仲先等:湖南茶叶中儿茶素含量水平评价39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汝城白毛茶,江华苦茶,城步峒茶,云台山种.其中儿茶素中的核心成分L—EGCG含量均在10%左右(占干物率),占儿茶素总量的50%以上.在春夏秋
8、三季中,以夏季儿茶素含量最高.而单一组分中,EGCG也是夏季含量最高.这表明,湖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茶树资源,而且湖南的温光条件有利于EGCG的形成,可以为高EGCG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较好的选材.表2湖南茶叶资源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4湖南茶树的进化地位与儿茶素的关系湖南茶树属进化型茶树,但在湘南保留了较多过渡类型.如江华苦茶,汝城白毛茶,城步峒茶均属过渡型茶树.罗军武[]的研究认为,茶树的进化程序应为:滇,川,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