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史札记-皖南事变若干史实的考证》房列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史札记·皖南事变若干史实的考证房列曙 到目前为止,关于皖南事变的若干史实,史学工作者的说法不一,当事人回忆也有许多地方出入较大。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及实地考察,对有关皖南事变的若干史实作一考证。一、先遣队出发的日期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皖南新四军进行了各项北移准备,先遣队移苏南北渡,就是其中之一。先遣队出发时间的早迟,事关项英执行中央北移指示是否坚决,是否“株守皖南”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先遣队于1940年12月初出发,其实是在同年11月26日出发的,这就把项英下决心北移的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星期。1940年12月13日,项英致毛泽东等电报称:
2、“军部之重要资材一千三百担,工作人员千余,自寝日起分开苏南,约筱日到达路南,陆续穿插封锁线北运。”①这里所说的“寝日”即26日,不可能是12月26日,应为11月26日。查国民党第八督察专署给皖南行署的密报,其中有“该军奉令北移时,其政工人员于十一月底即先①《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版,第73—74页。·309·©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行开始移动”①的记载。又据孙琳回忆:“1940年11月下旬,我同方士新等9人一
3、起调离军部战地服务团,到军部总兵站接受新任务。到章家渡兵站后才知道,我们这几个文艺兵同刚从军政治部抽调来的于刚等人的任务是:随⋯⋯先遣队先期出发。”②可见先遣队于11月26日出发是可信的。 应当指出,11月26日出发的先遣队仅20余人,主要任务是沿着到苏南的北撤路线,设立临时交通站,为后续部队筹办军粮,征集民工转运军用物资,属于打前站性质。而先遣队大部队则是此后分三批出发的。第一批是政治部、战地服务处、军服务团等单位的人员和资材,出发时间是12月3日。项英致中央的电报说:“大批工作人员及资材一部已于江日(即3日——作者注)开始分批向苏南移动。
4、”1940年12月6日,国民党第六督察专署密电皖南行署:“新四军先头部队约百余人于冬晚过境,向马头、杨柳铺一带前进。”③这里所说的冬晚,即2日晚,12点以后就是3日了。12月13日,第六督察专署密报皖南行署的电文又称新四军“先头部队约千余微(5日——笔者注)日抵郎溪,经飞鲤桥,(亥)晚经毕桥北山头分赴杨渚”④。薛暮桥说:“第一批是十二月初出发的,主要是政治部所属文工人员”⑤。薛的回忆,和上述电文中的日期大体吻合。第二批主要是后勤部、卫生部和教导队的人员,出发时间是12月7日,而不是9日。⑥国民党情报人员蒋鹏志密报第六督察专署称:“Q部之公文及笨
5、重行李、非战斗人员,均于七日夜由天坊之线向马头、杨柳铺开拔,所余者均属武装之部队,考其企图为自卫计。章家渡兵站,在昨前(七、八号)征雇民夫四百余名,搬运粮食及械弹,①安徽省档案馆编:《皖南事变文电选编(国民党部分)》,1985年内部印行,第72页。②邵凯生主编:《皖南事变回忆与思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③《皖南事变文电选编(国民党部分)》,第61页。④《皖南事变文电选编(国民党部分)》,第70页。⑤《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皖南事变》,第358页。⑥阮世炯、杨立平主编:《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专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
6、0年版,第33页。·310·©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亦由孤峰之线推进。”①第三批是军需处等单位的人员,由宋裕和带队。二、章家渡浮桥是什么时候搭的 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奉命北移,行至青弋江边,准备从章家渡渡江。教导总队工兵连②在章家渡搭起一座浮桥,让部队通过。浮桥是什么时候搭的?一说是“1940年12月底”③,另一说是“1941年元月4日夜”④。 据《皖南事变要报》载:“四日夜,照原定计划各纵队由原地出动,分三路向大康王、凤村、茂林、潘村、铜
7、山前进。因连日大雨,道路泥泞不堪,且河水高涨一尺余,原定之各徒涉场均不能徒涉。故临时改变计划,由章家渡架浮桥渡河。”⑤又据1941年2月李一氓给中共中央的报告称:“四日大雨,晚间青弋江水涨,原来决定徒步,此时不得不搭浮桥。而工兵计算河幅有误,搭好后还差二十米,又拆后重搭。”⑥原负责架桥工作的王世忠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写道:“1941年元月4日夜间10时左右,军部命令我工兵队必须在午夜前赶到章家渡,在午夜后2点前在青弋江上架好浮桥,确保大部队按时过江。”他们赶到章家渡“已近午夜”,“整个架桥作业于5日临[凌]晨1点多完成了”。⑦可见,章家渡浮
8、桥是1月4日夜搭的。①《皖南事变文电选编(国民党部分)》,第67页。②一说称“工兵队”。③《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专辑》,第121页。④《皖南事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