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36822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论标志设计中龙形图案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标志设计中龙形图案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图形与艺术的研究和阐述,挖掘龙这个传统图案融入到设计体系中,从而体现中国设计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并推动设计艺术的向前发展。透过对龙图案的起源及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分析与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图案,并对图案的发展与艺术设计的结合进行讨论。不但在传承中要有新的创造,还要更好地延续传承。通过对龙形图案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研究,把民族精神和艺术相融合,经过五千年的源远流长悠久的文明,历尽了无数雨雪风霜,不断谱写着沁人篇章。关键词:龙形图案;标志设计;演变与发展1.龙形图案的发展演变轨迹5中国的传
2、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图形在艺术的发展史上呈现出丰富的特征。在艺术形态上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和象征性。龙形图案之所以发展至今仍兴盛不衰,是因为它有巨大的艺术价值,而且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题材内容丰富。“龙”图形之所以发展至今仍兴盛不衰,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而且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题材内容丰富。每一种创新都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给艺术带来取之不尽的灵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早在3000年前,中原各部间逐步融合,华夏民族的逐渐走向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升华
3、。因此,融合后的华夏民族将各部所代表的图腾重新组合,形成了“龙”这一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是由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九种动物肢体组成的。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苏秉奇老师提出,炎黄尧舜时代是存在一个“共识中国”的时代。1到了秦汉以后,龙成了神灵崇拜。一方面原因是秦朝统一中国,“君权神授”的观念随着统治者的渲染占据了主要位置,皇帝是上天派来的“天子”。龙具有至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使得龙更加神圣化。从汉代到南北朝龙的神灵崇拜达到高峰。宋代以后,龙形图案被广泛使用在建筑、石刻、服
4、装织物、工艺品等领域中。俗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因其所好各有所用,分别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螭吻。分别作驮碑、守牢门、作脊吻、蹲香炉、置桥头、饰食具、立刀鐶、安于门扉等等,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世俗化。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2但仍无法阻止其演变发展。2.龙形图案作为标志的象征意义5标识本身就是一种元素符号,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对于发展经济、创造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等具有重
5、大实用价值和法律保障作用,标志从各种角度发挥着沟通、交流宣传作用,推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进步,保障各自的权益。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龙图形作为一种符号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中国的龙文化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设计中将民间吉祥图案打散、变形、重组,获取一种新的图形。我们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分离的各部分但其本身又不是自然界的实物。龙图形是民族文化的集合体,作为跨时代的标志文化的象征,龙图形具有深渊影响意义。通过对龙图形的深入研究,把设计和民俗图案建
6、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使龙图形的标志意义发挥更深层的文化含义和时代精神。在现代技术美学中,与技术往往相通的功能美,在中国古代设计中也是存在的。龙图形是民族文化的集合体,作为跨时代的标志文化的象征,龙图形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龙图形的深入研究,把设计和民俗图案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使龙图形的标志意义发挥更深层的文化含义和时代精神。在现代技术美学中,与技术相通的功能美,在中国古代设计中也是存在的。5把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相揉合,把具体形象抽象化变成易识别的符号。使龙图形的意义更加醒目突出。把本是立体形象化的图形让他更加抽象化。在现代的设计
7、中设计师去尝试作各种各样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龙的眼睛变成点,胡须和身子变成线。再加上文字的搭配变形使整个画面变得丰富饱满,“龙”图形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很具象有的却很抽象,具象的显得富丽唐璜。抽象的显得富有时代气息。作为标志里的一种特殊艺术表现符号发挥着它应有的特殊艺术气质。在视觉艺术范畴通过不断的归纳变形,加上现代设计的方法、技法使图形所传达的意念更加快捷、亲和。从而提高视觉冲击力、识别力,易于传达记忆。3、龙形图案对标志设计今后的影响朗读Wǒmenzhōngguórénmínzìgǔchóngshàngzìrán
8、,rènwéiyǔzhòushìwúxiànde,dàntāmenbùzhànzàiduìmiànyǔtāmenjiùzìrándejiàzhí,érshìjiārùlezìrán,yǔzìránrónghéwéiyītǐ,suǒwèide“Tiāntáng”.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