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35362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1
《简析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析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论文【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道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本文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内涵、网络道德教【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道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本文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内涵、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调查和分析当前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原因,最后得出展开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困惑与思考。【论文关键词
2、】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失范;自律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巨大平台。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对未成年人思想、品质、价值观、情感等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道德失范”、“网络成隐”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与道德教育,创新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网络道德的要义与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关于网络道德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早在1993年,为了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环境
3、、生态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宗教组织发表了《全球伦理》宣言,对于计算机网络伦理道德内容的探讨从那时就已开始,互联网世界的道德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价值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今天,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是以数字信息为中介的“虚拟化的交往”。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传统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变得模糊和有限,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为正常的社会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因此,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用以维持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调整“网民”之间及“网民”与
4、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应该综合现有道德的合理部分,是建立在各主权国与民族文化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础上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内涵丰富的道德体系;它应该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和整体趋势,能够妥善解决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冲突所引起的严峻的道德行为失范问题。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社会,但实质依然是人的社会,“人一机”交往的背后,实质上还是人与人的交往。既然是人的交往,就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往规则。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岁青年占85.8%的绝对多数。其中,2,4岁以下的青年占56%,l
5、8岁以下的少年已占到24%。这个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特殊的未成年人特征的网民群体。未成年一代作为网络社会的正式居民,正在毫无顾忌地参与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网络社会道德与现实社会主流道德规范可能相冲突或背向而驰,这种冲突必然导致未成年人的道德失范。但最终趋向是接近的,因为未成年人与社会主流道德的碰撞、摩擦与反叛是由他们的天性决定的,也正是这种“叛逆性”提供了社会主流道德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于未成年学生了解信
6、息知识,掌握上网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不少上网学生把网络当作远离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在网上肆意胡作非为,诸多负面影响正在加剧。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必要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道德管理措施和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内化为网民自身的自觉意识和道德品质,提高网民个体处于网络社会中所应具备的特定的德育素质。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需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世界并非是绝对自由的世界,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需要在努力透视网络、自然、人生共同的因果规律过程中,寻找自我价值、生命意义和确证自
7、己现实社会属性的能力,需要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网络、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中个体的独立自主与责任自负的理性自觉。相对传统道德而言,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等特点,强调“慎独”与自律。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不断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提高网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行为和信息,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网民。二、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成因网络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把各种已有的大众传媒容纳其中,同时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媒介的优
8、势,这就是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网络的很多先天性特征,如开放性、隐匿性、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对未成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在辅助学习、了解信息、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上,网络都是未成年学生青睐的媒体。“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未成年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