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34978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生命何以如此之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命何以如此之轻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伤害生命事件逐渐增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对生命如此漠视,德育在此问题上应如何显现其作用,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中需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施。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伤害生命事件逐渐增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对生命如此漠视,德育在此问题上应如何显现其作用,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高校德育中需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施。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内容的解读,提出了高校德育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追求
2、和实现美好的人生。【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德育大学生近年来,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间固然有不同的个体原因,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主要有自杀、意外死亡和刑事犯罪引起的死亡三大类,其中自杀所占比例较高。高校德育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深刻的进行反思,如果不能使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将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基于此,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高校德育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高校德育中实施生命教育,作如下探讨,以期有效减少恶性
3、事件的发生。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生命教育”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等问题而进行的教育。至此,国外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命教育。1979年,悉尼成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EducationCentre,简称LEC)。1989年日本修改《教学大纲》,把生命教育定位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1]“生命教育”一词在我国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视为一种“生命教育”。其中
4、,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总的来说,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们在“生命教育”的内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信念,进而发展潜能、实现自我;提升对人的关怀,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二、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在我国,对中小学生的生
5、命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却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功利化追求的左右下,过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却关注的很少。2003年4月,湖北省“防治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可以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整个教育计划中,对大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生命教育。随着少数大学生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现象的不断出现,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高校,高校生命教
6、育的开展已经迫在眉睫。三、高校德育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1.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目的的本质需要人的生命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是人的教育,生命作为人的本质性要素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目的的首要关注点。在教育中,“人”意味着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有灵魂的生命。教育需要回归到教育对象的生命本体中,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教育的终点也应该是人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体现的也应该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切关怀。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人的精神生命活动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提升人的生命。由此可见,教育首先应以助长人的生命力正常发展为首任,而人的生命
7、力的正常发展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和前提的。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2.开展生命教育,是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机体现长期以来,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长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他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学习。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整体性中的一个
8、重要维度的缺失,即道德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与道德行为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3]习惯于将成人社会的道德观念强加给学生,没有慎重考虑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忘记了大学的生命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4]作为高校德育阵营的“两课”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理论性过强、政治化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