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

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

ID:11333382

大小:4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1

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_第1页
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_第2页
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_第3页
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_第4页
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践美学为什么走向终结?(章启群)内容提要:从根本观念和核心命题可以看出,“实践美学”是一种传统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形态。但“实践美学”在根本方法上缺乏真正思辩的或逻辑的论证,因而没有实现一种逻辑体系上的完满和统一性。另一方面,“实践美学”的形而上学性质,至少表明它的观念和方法还是19世纪的。它的这些观念和方法远远不能到达现代哲学的精确、细致和明晰,不能实现观念和事实、命题和经验的内在统一。“实践美学”在理论上的幼稚和简单,表明“实践美学”家对于哲学与哲学方法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黑格尔哲学的层面。关键词:实践美学形而上学积淀思辨经验实证逻辑分析20世

2、纪中国美学的理论遗产,第一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到目前为止,中国美学界还没有真正的其他理论形态。一些所谓“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等等,由于缺乏一种真正的理论所必须的学术品格,实质上还不能成为一种美学理论。而它们对于“实践美学”所谓的批判也不能成为理论的批判。“实践美学”注重体系的理论建构,

3、发展并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有价值的命题。例如,它认为人类的美感及其对象,在最终的根源上是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它提出的“积淀”、“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理论,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康德认为人的美感根源于一种先验的形式感,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经验只是美感发生的外在的、具体的条件。故判断力虽然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但却具有一种先验的立法地位。康德美学应该代表着西方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实践美学”鲜明地提出了“实践”是人类美感的最终根源这一与康德完全不同观点,至少对于康德美学来说是一种挑战,代表着理论探索的另一种不同

4、的路向,因此具有一种真正的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可贵的是,“实践美学”家们还用这种美学观念和方法试图对中国古代艺术作出新的解释,发表了像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这样的生机勃勃、才华横溢的著作,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和效应。因此,“实践美学”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遗产之一,我们应当给予一种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否定“实践美学”的历史贡献和价值的说法,都是武断和无知的。但是,今天看来,“实践美学”理论上的不足是十分明显的。本文主要以李泽厚先生的理论文字为解析对象,论证“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自身的局限性,试图由此为21世纪中国美学的

5、发展提供一种参照。1.“积淀说”困境之一:如何解释不美的事物?“实践美学”的核心是“自然人化”的理论。李泽厚先生说:自然的人化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美学上(实际上也不只是在美学上)的一种具体的表达或落实。就是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根据这一基本立场,李泽厚先生提出了“积淀说”。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劳动产品和人的主体本身两个方面产生历史的效用和结果,在外在的世界中形成工艺社会结构,在人的主体中形成文化心理结构。美就是在

6、这种实践活动中“积淀”在主体和客体双方,即在双向进展的“自然人化”中产生了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具体说,“自然人化”的外在方面即工艺社会结构,有“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指被人类改造过的、发生变化的自然,例如劈山开路、绿化荒山、改造沙漠之类。“软件”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使是没有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世界,在社会的发展中与人类的关系也能发生变化,成为人类存在的一部分。比如“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经过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够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

7、经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内在的“自然人化”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分“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是指如何改造人的身体器官、遗传基因等。比如,劳动和社会实践,使人的双手变得灵巧,使人具有了能听音乐的耳朵、能看艺术作品的眼睛等等。“软件”是指人的心理状态。人类的心理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它不仅有个体性(动物性、感性),也有社会性(文化性、理性)。从原始艺术,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人类如何把对于形式美的感受,表现为一种美感的形式,这是由外在自然人化的“软件”向内在自然人化的“软件”的一种转化。可以看出,李泽厚先生“积淀”的范围和功能从自然到社会

8、,从生理到心理,几乎网罗了审美的一切可能领域。但是,李泽厚先生撒下的“积淀”之网,却没有罩住一个简单的美学问题。按照李泽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