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

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

ID:1132142

大小:891.6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07

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_第1页
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_第2页
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_第3页
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_第4页
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53.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中游吃净水沙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53.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中游吃淨水沙資源53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中游吃淨水沙資源自 1946 年黃委治黃以來,已過一個甲子。在此期間,黃河伏秋大汛沒有決口,看起來成績不小,但代價也很大,其結果是黃河河床不斷淤高,這為未來埋下了很大隱患。解放以來,黃河大堤已經四次全面加高培厚,耗資無數,其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而防汛壓力卻越來越大,其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所謂的「小水大災」。更有甚者,自 1970 年代中期以來,黃河下游「二級懸河」和主槽淤積的局面日益嚴峻,這在黃河幾千年的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些事實說明,原有的這條治黃道路已經走到盡頭。近幾年的調

2、水調沙,似乎給了一些人一點希望,然而當小浪底的死庫容一旦淤滿,這個希望最終還是靠不住;很明顯,在黃河上用幾十億立方米水送一億噸沙子入海,這樣的路是走不遠的;而挖河減淤,更是由於無法遏制下游河道淤高的萬般無奈之舉。此時此勢,不由得使人想到東漢王景治河,歷時不過一年,而後黃河下游安瀾八百年。撫今追昔,怎不令吾輩汗顏,安敢再笑古人乎?見賢思齊,改弦易轍,此其時也!679再造中國,走向未來一、王景治河的啟示東漢王景治河,歷時僅一年,而後黃河相對安瀾八百年,有九百多年未發生大改道(黃河自周定王五年第一次改道,平均每一百年發生一次大改道),這是一項

3、很了不起的成就,至今仍可稱得上是空前絕後。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很值得我們當代人深思借鑒。筆者不是研究黃河水利史的專家,僅就已有的材料做了一些整理,歸納如下。東漢孝明帝永平 12 年,令水利專家王景治黃,此前黃河已氾濫了幾十年。他率幾十萬軍民工,修汴渠治黃河歷時一年,用費億錢。此後,河行新道,維持了九百多年未發生大改道;是時,汴渠成為東通江淮的主要水道。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滎陽至千乘的黃河大堤,治理疏浚了東漢漕運主要通道汴渠,而後黃河相對安瀾八百年;據分析這與王景所選定的東漢故道河身較短,地勢較低,因而行河路線較優有關(這種

4、作法大大緩解了溯源淤積,從而使黃河下游河道的淤高過程明顯延長。— 筆者註);另外「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種利用沿河大澤放淤的工程措施,這對於延長行河年限也有一定的作用。這種措施是利用兩岸低地放淤沉沙,渾水從上游出來在低處沉澱泥沙,清水再從下游回注主槽,從而提高了水流的挾沙能力,可使主河道的沿程淤積明顯減輕。以上所述主要是從工程的角度看問題,但據黃河水文、植保專家的研究,從王景治河至隋代的五百多年間,為黃河史上又一階段。其特點是黃河下游河患相對較少,在此期間,黃河中游地區大暴雨的記錄較少,這一時期黃河下游有分支流(如

5、汴水。— 筆者註),兩側又有較多湖泊窪地(可 詳見崔宗培:《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6年。 詳見趙文林主編:《黃河泥沙》,黃河水利出版社 1997 年。68053.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中游吃淨水沙資源供分洪放淤之用。— 筆者註);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時黃河輸沙量的減少,否則,王景所開新河道也會很快被淤積,從而使其河床不斷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這一時期黃河輸沙量的減少並不是推論,而是有以下諸條事實:即在這一時期黃河水清的記載較多,且有“黃河清復清”的民謠流傳;這一時期黃河輸沙量的減少主要歸因於黃土高原人口的

6、減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復。但為何在這一時期黃土高原人口減少,且植被得到恢復呢?據任美鍔先生的研究: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位於我國北方的草原帶和農牧交錯帶,在歷史上每當這裡的農牧界線北移南遷,都對當地沙漠南侵與水土流失產生深刻影響,並間接影響黃河下游的安危。從戰國到秦漢,此間經過多次移民墾殖,原來完好的草原和森林被當年生栽培作物所取代,農牧界線一度移到陰山以北,但因開墾而加強了土壤侵蝕,並造成黃河下游水患頻繁;而開墾的耕地最終也因強盛的風沙侵擾而被拋棄。東漢永和五年(公元 140 年,即王景治河後的第 69 年。— 筆者註)以後,移民屯墾停止

7、,農牧界線隨之南移,恢復了戰國後期的情況,入黃泥沙減少,黃河下游亦長期安瀾。安史之亂後,農牧界線又迅速北移至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變為農田,又一次加劇了水土侵蝕,黃河下游災害增多。五代、兩宋至元、明時期,農牧界線一直遊移於陝北和內蒙之間。直至清乾隆之後,農田植被更逐漸推移至陰山以北,這時,整個草原幾乎全部被當年生栽培農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嚴重,陝北風沙加劇,黃河下游水患頻繁。另有研究表明:從北宋開始,黃土高原出現了開墾坡地的紀錄,這標誌著黃土高原土地開墾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水土流失量明顯增加;到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黃河南決侵淮,歷時八百

8、多年。綜上所述,王景一年治河而後黃河安瀾八百年的主要原因 詳見孟慶枚主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黃河水利出版社 1997年。 詳見任美鍔:《中國自然區域及開發整治》,科學出版社 1992 年。681再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