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

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

ID:11311234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1

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_第1页
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_第2页
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_第3页
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_第4页
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24期.2007.3ACADEMICSINCHINANo.3May.2007比较还是比附——评刘小枫和甘阳的"健康阅读"o李道刚(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甘刘两位先生对迄今为止的国内的西学研究作了总体性的反省与批判,一方面强调应"按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另一方面足在提倡中国读者以"问题"引领研究.实践中,他们并未践行自己的倡导,而似乎更多地时而拿西方来比附中国,时而又拿中国比附西方.刘文《民国党政的一段往事》即为一例.事实证明,只有首先还原历史真相,在真实的语境中,才可能有效阅读.

2、【关键词]阅读;魏玛;民国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青年学人的甘阳和刘小枫,就因主编《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声名雀起.在被僵化的马列意识形态还未完全消退的当时,"看文化"的确是一种新思维.之后多年来,隐约知道他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西方学术文献的译介,不胜感佩,很想了解,背后支撑这种"执着"的精神动力和理念究竟何在?两位先生为"西学源流"和"政治哲学文库"丛书所写总序似乎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看过之后更感困惑和茫然.第一篇的中心意思是:西方文化有其内在的,完整的价值体系,道统,法统和学统的传承,接续与演进自成一体,中国读者必须置身于西方文化圈内,价值无涉地阅读,"按西方本身的脉络去

3、阅读西方"才能真正有所斩获.而迄今为止的偏向是,急功近利地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不仅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根本就是误读,浪费时间,是一种所谓的"病态阅读",是"到西方搜罗""偏方秘方","药方药丸".学习切忌比附,这个不错,也是常识;研究切记不能走西方文化有什么就一作者简介:李道刚,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掌博士一103—学术界2007.3?学术批评定要从中国文化中(或者反过来)找出点什么的路子,这个也对,且早有学者不断告诫过;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为古希腊的政治文化开的药方,切莫在下意识中将他错当中国人,这个提醒有些絮叨,但也还不算多余.不过甘,刘两先生向来力主"西学为体",读者

4、自不免听其言,观其行.笔者偶见刘先生的《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据作者自己介绍,是其在德国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不仅要问,刘先生自己是否在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呢?而且更有在中国宪政变革的今Ft,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企盼.事实上,"比较"正是任何一种学术文化和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关心同一情形下"别人怎么做"则是从幼JLN成年人最平常不过的心态,是知识积累的原动力,这已被心理学所证明.作为外源型,后发型的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先进"国家作为参照系,甚或自身行为的"命令式"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恰恰又是中国关注西方,引介西方的社会历史动因.人们不仅要问的是:甘刘两先生自己仍在做着时

5、代的"弄潮儿",却又煞有介事地点拨他人切莫顺应了潮流.这是什么逻辑?如果说,第一篇序只是编者个人观点的表达而已,无可厚非的话,相信读者读到同一版面的第二篇序时,一定会更加摸不着头脑.因为,作者转瞬之间又在倡导中国读者以"问题"引领阅读和研究了.那么,我们不能不请教两位,当你们用左手,打倒你们自己刚刚举起的右手时,我们应该拥护哪只呢?虽然两序是在不同场合下谈的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彼此无疑是有密切逻辑关联的.事实上,第一篇刚提出的论点,恰又被第二篇驳倒.本来嘛,中国人作研究不带着中国问题,应该带着谁的问题呢?完全与中国人经验世界格格不入的事,去琢磨它干吗.第二篇序还重复了这样一个观点:对于

6、国粹既不能弃之如敝履,又不能兼收并蓄.或许是在号召大家都来做个不洋不土,半新不旧的中国人吧.可是两位先生又忘了一点:相对主义的原则中如何能生出普世价值呢?褒贬传统文化的判准又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体制以外的某种价值系统的参照,凭什么舍此取彼呢?作为学人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自与他人无关,将西方宪政学说设为自己全新的研究方向也用不着旁人说三道四.问题是以自己的实践向倡"比附"的人,却谆谆告诫他人切勿"比较",这话儿是怎么说的呢?说到西方人对待异质的中国文明,其实比国人更加主观武断(这当然不是我们应该仿效的理由):居高临下,妄加评判,好为人师的例证还少么?牵强附会,大而无当,张冠李戴的结论还

7、少么?以洋人之心,度华人之腹的事情还少么?文化偏见既有历史的成因,也是西方直线思维模式所决定的.某些洋教授先下结论,再拼凑理论支持的方法,难道只是他们个人的学术特色吗?中国人通常能够接触到的西方人,即便不都是汉学家,也一定是具有某种"中国情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言,他们已不再是典型的西方人了,他们身上所反映的西方文化已不再纯粹.本是出口转内销的产品,用时还需要再由带着有色眼镜的"中国通"耳提面命吗?两位还在此重复了一个爆炸性的结论:西方的历史(文献)与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