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10632
大小:15.4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高考作文审题关键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作文审题关键点 何谓审题?审题是认真审阅、深入了解命题意图的意思,高考作文“审题”点滴谈。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所谓“成败得失,缘自审题”,绝非妄语。审题一旦失误,便是原则性的和全局性的错误。其实,考生完全可以在高考作文的审题上,做得从容些。直白地说,高考作文的审题就是一个“闻香识花”的认识过程。 很长一段时间,高考作文命题在力避“宿构”的同时,总想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试图在审题上不致为难学生,但又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由是,早几年,淡化审题的话题作文应运而生,且“话题”多从寓言中来;稍后,有所反思,强化审题的导语作文开始置换话
2、题作文;XXXX年命题作文重获青睐,很有些大行其道。题型变化带来了审题的强化。审题既然无可回避,“闻弦歌而知雅意”,我们就有理由做得从容些。 审题,说到底,它是作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等。有鉴于此,命题层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多少淡化了审题的话题作文,在近几年多个省市的命题中会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之一。 “闻香识花”,先看看早几年的话题作文,以XXXX年高考全国卷“心灵的选择”为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
3、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时我们至少要注意三点:其
4、一,话题前的故事——登山者的选择,是重大到关乎生死的;其二,故事后的提示——登山者的选择,是常人能够遇到、见到、听到的;其三,提示中的限制——登山者的选择,是足以震撼人之“心灵”的。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心灵的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它不是生活中生与死事件的简单复制,而是道德层面上的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的权衡与较量。其选择,必须能够摒弃邪恶,回归美好;震撼灵魂,开启良知。审题之初,就必须对应原话题,登山者的故事——花之香;又不必将雪山上的救人简单迁移为各种各样的救人,而要扣住“心灵的选择”——花之识。 再看看近几年的命题作文,以XXXX年高考湖南卷“诗意地生活”为例:
5、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 XXXX年的湖南卷命题“诗意地生活”,看似简单却用心良苦。“闻香”的关键在“诗意地”三字。“诗意”,即像诗表现的给人以美感的情趣和意境;而“地”区别于“的”,强调的是生活的状态、过程。进一步“识花”,湖南卷似乎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向“新课标”的作文教学要求靠拢。它要求考生不回避现实,将社会的观察、生活的发现、人生的态度、生存的方式、生命的取向等,以探究的意味、思悟的笔触,直接表现出来,这种导向是耐人寻味的,高考辅导《高考作
6、文“审题”点滴谈》。 有人闻香而花不识,如是评说,“湖南XXXX年的高考作文题是给精神贵族挟带私货”,“农村的孩子背负着多重压力,气都喘不过来,甭说‘诗意’”,“这无疑是逼考生说假话”。“诗意”所指意义的广泛性,可以涵盖诸如生活发现、人生态度、生存方式、生命质量、精神世界等。所谓“境由心生”,生活的“诗意”有无,在乎内心,并不因贫困而不存。当然,在“诗意地生活”的引导下,我们很难去表现痛苦、灾难,甚至有可能将痛苦美化,这是该命题的局限。但无论怎样命题,只要防范“宿构”,其范囿就在所难免。 高考作文的审题,如上期所述是一个“闻香识花”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往往不懂
7、得审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举一反三地闻“此香”,以求“识花”。每每落入这样那样的审题陷阱,造成黑色的审题。黑色的审题之一是粗解题目,未曾深究命题意图已走笔如飞,结果是浅尝辄止。之二是套用宿构,写过相似的作文,先就欣喜莫名,掐头去尾地照搬,于题目及其要求视而不见,弄成了穿靴戴帽。之三是押猜题意,赌博一般地自设陷阱,动笔之初已陷入灭顶之灾,造成了另起炉灶。之四是观点缺失,对不同形式的作文题目,没有深入推敲,勉强解题作文,结果言不由衷。 审题的失误,归根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