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ID:11307063

大小:4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1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2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3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4页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  2、背诵这三首诗歌。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

2、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

3、特风格。内容学习《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基础知识  1、字音  岱:dài眦:zì曾:céng凌:lí《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ng  2、解词  岱宗:指泰山。  青:郁郁葱葱的绿色。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山的南北两面。阴:山之北。阳:山之南。  割:分割。  荡:激荡。  曾:同“层”。  眦:眼角。  会当:终

4、将,终要。  内容分析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全诗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望岳”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

5、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

6、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  4、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  “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内容分析《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作者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

7、生的悲惨景象,诗人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场面。    2、结合语句,谈一谈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

8、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