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72333
大小:21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1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样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样本)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2011年度)矿井名称:编制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鉴定单位:编制日期:年月日目录瓦斯鉴定情况说明.................................第*页矿井瓦斯鉴定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测定基础数据表...第*页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报告表.........第*页矿井瓦斯来源分析表...............................第*页矿井基本情况表...................................第*页鉴定单位及鉴定人员登记表....................
2、.....第*页附件:1).矿井煤尘爆炸性鉴定情况(情况说明,附鉴定报告)。2).各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鉴定(情况说明,附鉴定报告),煤层最短发火区及内因火灾发生情况。3).矿井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情况,鉴定报告;瓦斯(二氧化碳)喷出情况。4).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总表。2011年度瓦斯鉴定情况说明一、矿井概况(一)矿井地理位置(二)矿井生产建设情况(三)矿井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四)矿井通风方式、主扇型号、电机功率(五)矿井核定生产能力、历年瓦斯等级鉴定和审批情况二、鉴定方法(一)鉴定范围和测点布置:(二)鉴定时间:年月______日(三
3、)鉴定使用仪器仪表型号及其它:高速风表,中速风表、微速风表、干(湿)温度计、气压计、光学瓦斯检定器、皮尺、钢卷尺、记录本等。(四)测定内容:风速、干(湿)温度、气压、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风站(点)巷道断面积。(五)测定次数:全月每旬一天,每天三(四)班,每班三次(每次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风速、均测三遍;气压、温度测一遍)。(六)风速测定方法:采用侧身法。三、鉴定时生产情况(一)鉴定月生产情况:(二)鉴定日生产情况:四、参数计算(一)风量计算式中:----风量m3/min;----巷道断面m2;----巷道表速m3/min;0.4---测风员所占面积m2。(二
4、)二氧化碳换算式中:---换算后二氧化碳浓度%0.955----二氧化碳换算率-----二氧化碳实测浓度%(三)鉴定日每个工作班及三班平均瓦斯(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计算:绝对量=风量×浓度m3/min瓦斯日绝对涌出量式中:---绝对涌出量m3/日;--鉴定时三班测定的风量,m3/min;----鉴定日三班测定浓度%1440——常数(1日等于1440min)。(四)瓦斯(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计算在鉴定月的上、中、下旬进行测定的3天中,以最大一天的绝对涌出量(表二)计算平均日产吨煤相对涌出量,按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表(表三)计算为:式中:——相对瓦斯
5、(或二氧化碳)涌出量,m3/t;——最大一天的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D——月平均日产煤量,t/d。五、鉴定结果通过对该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实际计算得到的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m3/min,最大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m3/t,最大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m3/min,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该矿井为矿井,(或矿井×年×月×日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或经×××单位鉴定为突出矿井。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该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六、鉴定结果分析说明主要是与上年比较瓦斯涌出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其次说明采煤和掘
6、进区域、采空区、巷道围岩、相邻煤层等瓦斯涌出所占比例情况。七、附图表1.矿井通风系统图(标注测定地点)2.表一矿井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基础数据表3.表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表4.表三矿井瓦斯来源分析表5.表四矿井基本情况表6.表五鉴定单位及鉴定人员登记表八、附件1.矿井煤尘爆炸性鉴定情况(情况说明,附鉴定报告)。2.各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鉴定(情况说明,附鉴定报告),煤层最短发火区及内因火灾发生情况。3.矿井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情况,鉴定报告;瓦斯(二氧化碳)喷出情况。4.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总表测点名称气体名称旬别日期夜班
7、早班中班三班平均涌出风排量抽放瓦斯量涌出总量月工作天数月产煤量 说明风量浓度涌出量风量浓度涌出量风量浓度涌出量m3/min%m3/minm3/min%m3/minm3/min%m3/minm3/minm3/minm3/min d t 瓦斯上 中 下 二氧化碳 上 中 下 瓦斯上中下二氧化碳上中下 表一矿井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基础数据表矿井年月说明:月产量指测点所控制区域的月产量。表二
8、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表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