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56132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浅析《太平经》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太平经》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毕业论文关键词:《太平经》消费伦理“三合相通”现代价值论文摘要:《太平经》的消费伦理思想分三个层次:一是提出并论证了“万二千物具生出”这一衡量社会消费品是否达到富足的标准,二是提出并论证了“随力聚之,取足不穷”的获取消费品的途径,三是提出并论证了“二大急一小急”的消费藉求层次论。《太平经》消费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继承了先秦道家自然主义的传统,以天地人“三合相通”的思维模式为特色,观点独到而深刻,拓展了道家自然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深度,对现代社会重构新型的消费伦理仍有启迪意义。《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一部重要经典..毕业,它围绕“去乱世
2、,致太平”这一治国目标,在融合先秦儒、道、阴阳、术数、神仙等诸家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以天地人“三合相通”为思维模式,以道法自然为价值取向,在消费伦理方面提出了不少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拓展了道家自然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深度,丰富了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一、“万二千物具生出”:消费品富足与否的衡,标准《太平经》在讨论富足观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国家或社会达到什么样的情况才是真正的富足,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则是真正的贫穷?从消费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提供的消费品是否真正达到富足?《太平经》提出这一问题既有思想上不同于俗见的独到性和深刻性,同时也
3、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汉代社会通行的观念认为,社会拥有的东西多,就是富足,拥有的东西少就是贫穷,即所谓“多所有者为富,少所有者为贫”。《太平经》认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富足观,比如,一个国家如果“多邪伪债盗贼”,就可以说是富足吗?如果老百姓拥有的多,而君王拥有的少,难道就可断言这个国家贫穷吗?所以在讨论如何治国以实现国家富足之前,《太平经》认为有必要先弄清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富足和贫穷,然后才能找到实现国家富足的办法。《太平经》认为:“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具生出,名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为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
4、大贫。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太平经》所说的“万二千物”是依术数推导出来的物种数目,指天地间本应产生的万事万物,不仅包括一般所谓的财物,还包括一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等。在《太平经》看来,上天以好生为特性,万二千物皆可生出;大地则好养万物,万二千物都能养成。故治国者如能持仁爱之心与天地之生、养的特性相应,则天下富足,立致太平:“上君子乃与天地相似,故天乃好生不伤也,故称君称父也。地以好养万物,故称良臣称母也。人者当用心仁,而爱育似于天地,故称仁也。此三者善也,故得共治万物,为其师长也。……今真人以吾书付有道德之君,力行之令效,立与天相应,而致太平,
5、可名为富家,不疑也,可无使帝王愁苦,反名为贫家也。从消费伦理的角度来解读,《太平经》在此提出了一个判断社会生产的消费品是否富足的标准:富,是完备而且充足之义,天地之间原本是万事万物完备充足的,如果各类物种都能产生出来且数量充足,就是真正的富足,否则,就是小贫、大贫或极下贫。《太平经》把上述各种贫称之为“天地之贫”,即没能体现大自然的本性之贫。而富亦有不同程度的划分:“能致万二千物,为上富君也。善物不足三分之二,为中富之君也。不足三分之一,为下富之君也。无有珍奇善物,为下贫君也。指生命力强的物种。这就是说,社会消费品富足的标志是:不但人类所需的物种齐全、数量充足,而且这些物种生
6、命力旺盛,天地之间一片繁荣。但两汉社会的现实却是:帝王因国贫而忧心,百姓因家贫而愁苦,这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太平经》认为,这是因为治国者没有力行道、德、仁这“三善”,而采用繁杂的典章制度和严刑峻法来治理天下,以致上下相互欺诈,文过饰非,天下盗贼横行,社会动荡,这种治国之道“逆于天心,而伤害善人也”。可见,《太平经》认为孺家的礼治(繁杂的典章制度)和法家的法治(严刑峻法)都不利于社会生产出富足的消费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万二千物具生出”的真正富足呢?《太平经》开出的治国之方是统治者要力行道、德、仁“三善”:“力行真道者,乃天生神助其化,故天神善物备足也。行德者,地之阳养神
7、出,辅助其治,故半富也。行仁者,中和仁神出助其治,故小富也。但以道、德、仁治国还是有层次高下的区分,其中道治最高,次为德治,最下为仁治,所以达到富足的程度也存在备足、半富、小富的差别。《太平经》指出:“故古者圣贤,与天同心,与地合意,共长生养万二千物,常以道德仁意传之,万物可兴也;如以凶恶意传之,凡物日衰少。故有道德仁之处,其人日多而好善;无道德仁之处,其人日衰少,其治日贫苦,此天地之格法。”也就是说,治国者只有顺应真道之好生、真德之好养、真仁之好施予的特性,生、养、成三者协调统一,才能实现“万二千物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