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38300
大小:61.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0
《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论文摘要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发展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摘要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发展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在目标方面强调基础性、发展性和理想性三个层次,在基本要求上遵循多样性原则、主体实践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关键词学校价值观教育;多样性;主体实践性;主导性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
2、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部分。学校价值观教育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对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青少年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和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一、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学校价值观教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发展
3、的教育。从形态上看,学校价值观教育有观念教育和活动教育形态两种。观念形态的教育是指国家通过方针政策形式所进行的特定价值观的宣传与推广,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政府运作的根本目标。正确且有效的价值观必然是植根于生产、交往和生活实践的,基于这种实践之上的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教育可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制度教育和行为教育是活动的教育形态,它们对民众的影响更广泛更持久。如果制度设计和人们行为与政府倡导的价值观有偏差甚或相去甚远,就会影响观念形态价值观教育的效力,甚至使价值
4、观教育流于形式而无效。无论进行怎样的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实际发生着的不良或腐败现象都会使这种有声的价值观教育在无声之中被冲淡、被消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青少年对政府主导价值观的不信任和逆反心理。在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重视:其一,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问题。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进程,由此决定道德修养与道德认识的培养也必然是从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和日常行为开始,诸如热爱父母、孝敬老人、关心同学、勤俭劳动、诚实守信;然后进到社会价值观,诸如爱国、公平、民主、自由等;最后发展为人类理想价值观,诸如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信念等。其二,家庭教育与
5、学校教育的整合。不可否认,市场社会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生产、分配等功能,但却不应削弱它的教化功能。因为,人最基本的关系是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家庭伦理是人能够习得的最原初、最直接、最长久的伦理类型,也是个体走向社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基础。因此,人无论怎样地社会化,家庭伦理教化的功能都不应该被弱化。许多父母形成一种错误认识,家庭的任务在于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关心的是学知识、长技能,至于道德教化则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有些父母甚至向孩子灌输一种“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价值观念。这就与学校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相背离,
6、结果很可能使孩子在良莠并存的价值观面前无所适从,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我国正进行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许多是属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从小农经济和小生产到现代化生产转变中形成的积极变化;也有的是由于国外各种思潮涌入,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的冲击。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和功利化。由于价值观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言论行为以至文化艺术、电影电视等
7、各个方面,范围十分广泛、影响相当深远,因而必然成为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内容。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衡量目标和要求,首先反映在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活动指导的教育目标上。从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以及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我们主要从基础性、发展性和理想性三个层次上设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目标,以期能够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最恰当反映出对不同层次的青少年不同的价值观要求。基础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公德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