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37031
大小:9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0
《幼儿园:大班语言:大雁和鸭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活动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2、让幼儿懂得只有不怕困难,才能真正学到本领的道理。 3、发展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活动力、丰富幼儿词汇。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2、提前布置好春、夏、秋、冬的场景。 3、绘画工具、布偶。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故事多多姐姐”的身份出场,自我介绍。 1、“我”教师走进教室. 2、“我”教师:小朋友们好!还认识我吗?(幼答)我是来自动画城的多多姐姐,自从我们栏目举办了“幸运星旅行记”以来
2、,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来信与参与。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并恭喜你们成为本周的幸运星,一起加入我们的幸运星旅行吧!(给幼儿佩带幸运星饰品)我们的口号是“故事多多,乐趣多多”,那么今天我们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动画城,跟我出发吧!(随音乐一起入场) 二、与幼儿一起观看课件(动画片),让幼儿初步感受。 1、教师:噢,动画城到了,请小朋友赶快找好位置坐下,我们的动画片马上要开始啦。不过呢在动画片开始以前啊,还给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看动画片,我们一起来听听它说什么? 2、重复问题.带幼儿一起看课件.
3、 三、播放课件。 1、看完动画片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问题,然后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丰富幼儿词汇. 四、带幼儿一起复述故事,理解故事,让幼儿懂得只有不怕困难,才能真正学到本领的道理。 1、复述故事. 2、总结.应该向大雁学习. 五、教师带幼儿一起在已布置好场地,以提问、引导的方式带动幼儿一起复述故事。 1、出发到“神秘森林“。教师:现在多多姐姐要带小朋友去一个神秘的森林. 2、出现“神秘嘉宾”。到了森林门口,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布偶玩具。教师:哦,差点忘了我还请来了神秘嘉宾呢,请
4、小朋友转过身去,闭上眼睛,(教师迅速套上布偶)。 3、教师拿着布偶进入“神秘森林”,幼儿自己去看自己去找自己去发现春夏秋冬. 4幼儿在森林自己表演. 五、幼儿动手活动,教师协作。 幼儿在教师已准备好画布上,自己做画。 六、延伸活动。 幼儿根据自己绘画的场景或是手拿布偶玩具自由的进行游戏表演。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
5、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
6、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
7、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此,要想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构建生活化课堂入手,让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其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理论宣导,引起学生的联想,提高
8、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思想与德育意识。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素材,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深入课堂体系当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提升道德培养效果。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所学内容当中,很多文章都是开展的德育教育的合适载体,比如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将相和》的课文,教师在讲解课文过程当中,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