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

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

ID:11230310

大小:1.98 MB

页数:126页

时间:2018-07-10

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_第1页
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_第2页
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_第3页
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_第4页
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笔记与竞赛全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化学笔记加竞赛全集2.1原子结构2.2.1原子结构理论的初期发展1.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的概念——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近代原子学说——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其要点(1)一切化学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的微粒——原子组成的;(2)原子是保持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3)两种或多种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化合物的分子,分子是保持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2.原子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①1879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W.Crookes)总结了对阴极射线的研究;②1

2、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J.J.Thomson)确认阴极射线是带有负电荷的微观粒子——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1.759×108C•g-1),并证明这种粒子存在于任何物质中。③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obertA.Millikan)测定了电子的电量为1.602×10-19C,从而计算出一个电子的质量等于9.11×10-28g,约为氢原子质量的1/1840。      (2)元素的天然放射性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中必然含有带正电荷的组成部分,且正电荷总量=电子所带的

3、负电荷总电量。放射性元素衰变是放出α射线,带正电,说明原子中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3)原子含核模型的提出1911年,卢瑟福(RenestRutherford,英国物理学家)α散射实验,提出含核原子模型: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再带有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上,核的直径只有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带负电的电子象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转。(4)原子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发现中子,不带电荷,确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 3.氢原子光谱和玻尔(Bohr)理论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如右图)经典理论不能解释。1913年

4、,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提出三点假设:(1)电子不是在任意轨道上绕核运动,而是在一些符合一定条件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的角动量P必须等于氢原子光谱的整数倍,也就是说,轨道是“量子化”的。(2)电子在离核越远的轨道上运动,其能量越大。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原子中的各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这时原子的能量最低,即处于基态。当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可以被激发到激发态。(3)由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在跃迁的同时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玻尔理论的成功点:1)提出

5、了量子的概念;2)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结果;3)用于计算氢原子的电离能。玻尔理论的局限性:1)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2)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分子或固体的光谱。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间发生跃迁 2.1.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波粒二象性:1)粒子性——光电效应;波动性——光的衍射、干涉等现象。根据普朗克(Planck)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A.Einstein)的光子学说,光的能量与频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h:普朗克常数6.62×10-34J·

6、s)结合质能联系定律E=mc2,可以推出能量E和动量P:表征粒子性;频率和波长:表征波动性。(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L.deBroglie,法国物理学家)1924年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存在着如下关系:                                              这种波叫作物质波,亦称为德布罗意波。并于1927年由戴维逊(C.J.Davisson)和革末(L.H.Germer)的电子衍射实验得到证实      微观世界如何认识——

7、考虑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2.测不准原理      海森堡(W.Heisenberg,奥地利物理学家)1927年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同时准确测定一个微粒的动量和位置是不可能的:,或式中为粒子的位置的不准量,为粒子的动量的不准量,Δ为粒子速度的不准量。      (1)对于宏观物体子弹,m=0.01kg,v=1000m·s-1。若=10-4m,则         可以忽略不计——宏观物体的速度和位置可以同时准确测定!   (2)对于微观粒子电子,≈10-11m,m=9.11×10-31kg,则大于电子

8、的速度(106m·s-1)。所以,电子等微观粒子速度和位置不可以同时准确测定。      2.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2.1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1.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其速度和位置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如何描述其运动规律?用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和研究粒子的运动状态和规律,量子力学。1926年,薛定谔(ErwinSchrödinger,奥地利物理学家)提出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动方程(薛定谔方程):x,y,z: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