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的改革与实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的改革与实践论文论文关键词: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改革与实践论文摘要:按大类招生是普通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本文就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实践、具论文关键词: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改革与实践论文摘要:按大类招生是普通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本文就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实践、具体实施和经验教训作一些探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多元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动力。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正不断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
2、培养模式改革,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现“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应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和合理流动的需要,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综合、适应面广,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人才。1按大类招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招生和培养方案,招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
3、、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身条件、社会需求而选择专业,减少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缩短专业选择与就业的时间,使得招生、培养、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进而有利于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体现“按需培养”原则,提高办学效率。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采取大类招生这一形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竞争能力的手段。2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
4、向,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施个性化培养,我校实施试行了电气信息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四个专业)的大类招生。对于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我们确定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识教育”是强调基础教育、平台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作为非师范专业学生我们还加强了“人文素质”的教育熏陶。“按类教学”体现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按大类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二是为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三是为有不同兴趣、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开展分流教学。“倡导探索”是建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探
5、索精神的学科专门人才。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和定位的具体落实。我校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制订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我校特色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规定了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设置“2+2”教学平台,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基础类课程学时和实践学时,以
6、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增加“柔性”,积极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创造条件。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通用程度,增强培养方案对弹性学习年限的适应性以及教学安排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升学与择业需要。3我校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实施(1)对电气信息类学生采取“2+2”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知识培养,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的“2+2”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类学生分流限定在学生就读的大类所含专业方向内
7、,在专业方向分流中,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志愿可以在一年级后初选专业、二年级后选定专业,两次选择专业方向,避免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构建四个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坚持基础牢固、理论踏实、专业灵活的原则;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为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学生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四个平台,形成了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