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

ID:11222372

大小:6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0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_第1页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_第2页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_第3页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_第4页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论文【内容提要】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加上粮食、茶叶、食盐,七大宗商品的远程运销值,到19世纪初.freeleHistoryofMassachusetts"(SL莫里斯:《马萨诸塞州航海史》),第71页。)这些土布绝大部分是被称作“南京布”的江南产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英国大机器生产的纱、布占领世界市场为止。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这是因为,在机

2、器大工业出现之前,企业实施规模生产难以控制棉纱、棉布的质量。布商字号为了把握市场、保证信誉、追求利润,放弃最初的加工程序,向农民和城市个体手工业者收购质量合格的棉布初成品,再设法精加工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要。一般来讲,只有农民自产棉花纺织成的布才直接出售,城乡纺织者与布商的主要交易形式是,以棉布易米钱及棉花,1匹布换1斗米及3斤花。各布庄“五更篝灯,收布千匹,每匹可赢五十文,计一晨得五十金”(注:《布利》,许仲元:《三异笔谈》,第1集,第3卷,第67页。),即一年赢利上万两白银。棉布初成品还需进一步加工,先染色,再压平、踹光,使布质紧薄亮丽,于布匹上加

3、盖布庄字号的印章后,才能行销各地。苏南棉布整染工场数量相当大,仅苏州城里就有踹布商340多人,办手工工场即踹坊450余家,共雇工匠19000多名,平均每家踹坊雇工匠40多名:“细查苏州阊门一带,充包头者共有三百四十余,设立踹坊四百五十余处,每坊容匠各数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万九千余块,人数称是”(注:《雍正朱批谕旨》第42册,第77页,雍正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在任守制臣李卫谨奏。)。这些工场主大多是小商人,要从布号那里领踹布匹。也有一些富商,他们不仅开设布庄字号,还兼营染、踹。“这些布庄字号从收布、整染加工到批发运销各地,经营业务一条龙,

4、都是些富商巨贾。”(注: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65页。)最大的苏州的程益美字号,就是兼营染坊和踹坊的布商字号,“计一年销布百万匹”,“增息二十万贯”,“布更遍行天下”。(注:《布利》,许仲元:《三异笔谈》,第1集,第3卷,第67页。)苏州城棉布业的工场数量和布商实力,集中体现了苏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盛况。衣被天下的商品生产需要,使为数众多的劳动力投身于棉纺织业,在妇女之外,该业的男工也不少,苏、松各属“男妇纺织为生者十居五六”(注:《林则徐集奏稿》(上)第149页:《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道光十三年十一月

5、十三日。)。这是因为,虽然妇女在纺纱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但轧花、弹花还是男人的工效更高,踹布也需男性,此外织布、染布也可以由男工操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体力更为强壮的男人从事棉纺织业是情理中的事。如果说苏南农民家庭仍保持男人种植棉花,女人纺纱织布,那么在工场和作坊里,就不可避免地广泛雇用男性机匠、踹匠,对从城乡收购来的棉纱进行再加工。这就是说,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在棉纺织业的带动下,工商业繁荣的苏南浙北的丝织业也获得显著发展。

6、丝绸成为重要商品的时间非常久远,发端年代无从考证。人们普遍知道的是,从汉朝时起,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外销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供应当时的全部文明世界。但丝绸是昂贵的商品,难以普及消费,广大庶民布衣置有片丝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生产和销售欲上规模洵非易事。北宋以前,桑蚕和丝绸在华北和关中最为发达,川楚,江浙各有千秋,但民间始终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下(非商品生产的官营机构例外)。后来,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破坏,桑倒丝凋。然而,川楚丝业仍不亚于江浙。到明清之际,苏、松棉纺织业大发展,江浙出现了许多谙熟工商业务的殷实明干的富商巨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可以触类旁通的丝

7、加工业渗透。于是,苏、常、杭、嘉、湖的桑蚕业和丝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压倒川楚,成为全国丝业的中心。苏杭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及天下”(注:乾隆三十七年《吴阊钱江会馆碑记》,载《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9页。)。加工需求之外多余的生丝自然而然地成为江浙出口商品的最大宗。有人估计,鸦片战争前,全国生丝商品量为71,000担,值银12,023,000两(其中225万余两出口到国外);丝织品商品量为49,000担,值银1455万两。(注:《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见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

8、985年版,第282页。)这些数字虽远不及全国棉布商品值,甚至还不如全国棉布的长距离运销值,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