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15616
大小:8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上)汉代玉器(一)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特征及其对玉器的影响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玉子婴在西安灞上亲率臣下向汉玉刘邦献玉玺、呈兵符,伏地称臣。至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玉朝——寞,就如昙花一现般地宣告了它的灭亡。公元前202年,经过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于该下一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玉项羽,即皇帝位,称汉高祖。这是一段丰富而生动的历史。西汉玉朝的建立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说在此900年前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固然是实现了中华地域的政治统一,但毕竟当时尚为国家形成的初期,对处干分散状态的渚夏各国还不能实行完全的统治,有时候还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然而,到了秦汉多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情况便大下相同了。首先,秦朝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自秦削平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也大有承继历代政治成果和融合各家所长之壮举。更有筑长城、建阿房、修编山、开运河,但皆属震惊中外之举,毫无疑问已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惜乎统治时间太短,更兼焚书坑儒,推行极端的专制主义;区区的15年建国史未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西汉玉朝建立以后,依仗着政治统一大业的宏伟基础,加速推进着日益富足的社会经济,不断开创着新的文化繁荣。在纵向方面,它继承了自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战国以来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成果;在横的方面,它充分发挥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天然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其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多元吸收,并且整理和总结先秦典籍,综合各家之长,完成学术统一,更有通西则、和匈奴开刨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成就了我们眼族一个千古未有的文化大融会的局面,奠定了我出华民族文化的基础。自此以后,中国文化的体制和巩貌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中国的玉器自它诞生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见现象而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剧政治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断的联系,因此玉器又始被打上神秘的烙印。那么,在汉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之下,玉器的状况如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根据历史家的渚多论述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汉承秦制。从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到秦玉朝彻底灭亡,这是一场以农民战争推翻封建玉朝的伟大斗争。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玉朝之间进行的楚汉战争,实质上是秦末民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从秦到汉,虽然这当中经历的是农民战争的暴风骤雨,虽然最终推翻秦玉朝的主力军;仍然是千千万万的农民,但是,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刘邦,当他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之下取得军事上的完全胜利之后,旋即就位称帝,不失时机地掀拾秦法、作律九章、恢复封建、制定札仪,最终完成了向封建统治者的转化。这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最终成为由一个封建政权向另一个封建政权的过渡。已成为封建地主政权的刘邦集团为着自己本身的政治利益,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礼仪方面,完全继承了秦玉朝的一切制度,这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二是汉继楚绪。和政治、经济渚方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汉玉朝在文化艺术领域并未完全继承周秦文化,却是大量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代楚文化的传统。早在商玉朝灭亡之后,楚继承了商文明在南方的成果,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楚文化已远非周秦文化所及。源于楚地的词赋、音律、帛画;甚至汉初独领风骚的黄老之学,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歌楚舞楚声楚韵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遥想当年项羽被困,闻‘四面皆楚歌”,军心顿失,这已成为利用文化夺取军事胜利的范例。刘汉开国君臣及汉军汉将大多出身楚地,当他们登上了政治舞台,便把他们故乡的文化习俗带到了中原大地、齐鲁之滨。刘邦在锦还乡之曰,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不是传遍了中华大地2200多年之久?这便是历史家们所论述的“汉继楚绪”。三是独尊儒术。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学术恰好符合汉玉朝之需要。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断然下令排斥百家之言千立学之外罢黜不治儒学的朝廷命官,大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直至担任朝廷丞相之位。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汉代政治文化的这三大特征,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汉承案制在玉器上的表现,是仍然保留着一份“周礼”的用玉思想和礼仪制度。秦文化本身就是在原来周文化的母体中成长起来的,在秦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之一的乃中原礼乐。尽管当时“周礼的用玉制度历经春秋战国争鸣的大潮已呈“礼崩”14 之势,但作为在政治、经济上继承秦代制度的汉玉朝,仍然继承着一部分以玉犯神的传统礼制和以玉示礼的宫廷习俗。不过,这种继承已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顺应汉代的政治背景并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最突出的莫过于六器的改变。到西汉时‘周礼”六器还仅存三器,玉璧的用途仍然较多,圭的数量已有所减少,摸则呈全面衰落之势,实际上已和吭一同转变为装饰品。至于谭、琮已经很少见到。这一切说明,西汉表现于礼仪方面的特征是:周制虽然崩溃,礼制精神尤在。六器的制度已经瓦解,以玉祭天的思想仍然盛行。宫廷玉器仪仗固成历史,政治场所仍然用玉,但向着实用的方向转儿。1979年10月在山东胶东半岛成山头地表以下出土了一组西汉以前的玉礼器。出土现场为中间平置一枚玉璧,两边各置一枚玉宝,玉璧之前放置一枚玉珊这显然是一组重大的医埋祭献之五。1982年7月在附近又发现类似的一组。中间为乳丁玉璧,两侧是素身玉圭亦属战国末年至汉初遗物。这两组玉器显然具有同样的意义。成山面临大海,是最早迎接曰出的地方。史载秦皇汉武曾亲至成山礼祭曰月星辰。上述两组玉器和《周礼》圭璧合制之说基本相合必是当时君臣礼祭吴天之物《周礼•大宗伯》云:国有大放,则旅上帝和四望。西汉时重要大事之一便是汉武帝多次封神,礼祭华、嵩登临太、岳,巡幸东烟,决少不了置圭璧、埋玉级,连宫廷侍从和随行儒生都必须戴皮开、执玉缔。这一切都源于以玉把神的传统礼制,且载于儒家经典之中。可以想象当时所用玉器数量是一定不会少的这些都是汉承秦制的表现。还有一篇太史公亲笔记下的历史事件,很能说明当时宫廷玉礼器仍然在大行其道。新丰大营、鸿门宴上,范增数次暗示项羽从速斩杀刘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玉默然不应,失却了这千载难逢之机,留下了终身叹恨。刘邦逃出项玉大营之前,为迷惑项羽,还留下‘白璧一双”和“玉斗一双”,遣张良代为拜献项羽与范增。‘项玉则受墨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君子必佩玉,以玉璧作玉者大礼,以玉换喻示决断,这些都是汉代玉器在政治礼仪当中实用的事例。汉继楚绪对玉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代种怪题材玉器的大量创作和流行,辟邪压胜玉器的出现以及丧葬玉器的登峰造极。楚人笃信神仙、偏好巫术。其实鬼神思想起源于远古时代,在北方大地也很盛行,只是时至周末已有所衰微,经春秋战国之后,渐为先秦理性思想所替代。然而,历史却又偏偏将大量神秘的远古传统礼俗神话留置于楚山楚水、包藏于楚乡楚俗之中。例如《天问》、《离骚》之中,就蕴藏着大量古代的神话,可以反映当年楚人的迷信程度。汉朝统一以后,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干汉代的文艺创作之中。汉代的文艺创作又借助于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好巫信鬼习俗的广泛蔓延。郭沫若有一首《西江月•题长沙楚墓帛画》做了直观的形象描述:仿佛三闾再世,企翘孤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上罩天球华盖,下来湖面苍龙。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词中描述的楚人上天人地的动人情景;那时确实震撼着许许多多人的心灵。这就难怪“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一门心思要想着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了。对鬼神信念的迷狂,对死后幸福的追逐,引发了汉代玉器几多重要的变化。在鬼神题材的玉器方面,出现了许多人兽台一的离奇造型,如人面兽身、人身兽尾、兽生双翼等等,甚至还有似兽非兽、似鸟非鸟之动物形象。这些玉器创作都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有鬼神的故事,就会加重辟邪的心理。汉代玉刚卯、言语玉璧、玉翁忡、玉辟邪、司南佩等尽皆应运而生。1972年发掘的安徽毫县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土玉刚卯一对,皆白玉琢制。体积虽小,仅2.2立方厘米,但文字颇多,第一件刻34字:正月,刚卯既央,灵受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个祝融以教经龙,庶疫刚痒,莫我敢当。第二件刻32字:疾日严卯,帝命硬化,慎尔固优,化兹灵文既正既直,既顺既方,庶疫刚津莫我敢当。刚卯是汉代特有的玉器,人们佩戴于身,以驱逐疫鬼。正如《说文》所曰;效改大刚卯以逐鬼险也。汉朝廷对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刚卯的废料还专门作了规定。在丧葬用玉方面,相信用玉可以使尸体不朽相信来世可以继续享受这是当时人们头脑中一种非常顽固的信念。更兼东汉政权实行举荐取土,时人为求“孝拥’追名逐利不惜争隆崇侈以大员财富埋入土中,成不可遏止之势。代厚葬之风盛行。上至皇室,下到民间,无不极尽其能。其中最为盛行的汉代猪候玉级以上官员的玉衣之制,形成了中华文明史中丧葬用玉最奢侈的一幕。总之,神仙玉器的千奇引至,丧葬玉器的造极登峰,这是汉代石器的重要特点之一。人们说汉代是玉器神话的时代,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1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代玉器上最直接的反映,是促进了装饰用玉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佩须和流行。以玉装饰人身,一曰辟邪,二曰成翩翩君子之道德形象,这一做法汉时在中华大地上已蔚然成风。此习俗流传相当久远,以至直到今曰佩玉者仍众,可谓千古遗俗也。汉代玉器主要分为五类;一是礼玉类,有玉璧、玉圭、玉珍。在出士器物中亦偶见玉环、玉瑶、五琮之类,但已不作为礼器使用。例如江苏涟水三里撤西汉墓出土一件平凉,形制虽仍为外方内圆的格局。但上配梁金银盖,下装鹰形银座,已成艺术陈设之物,不再具有礼器的含义。满城汉墓刘胜格中用于早生殖器的小玉章竟是用玉综改制的。这一切都说明及至汉代,和制虽仍在施行除保《周礼》中的那一套已不复存在。二是丧葬玉类,有玉相、玉衣、玉覆面、玉琀、玉握及九窍塞。这里所说的丧葬玉器是专指殓尸用玉器,其他所有随葬玉器不在其中。汉时原有周秦愧神习俗之基础,更受到楚文化鬼至迷信之浸染;丧葬用玉几乎达到无所不用其极,古往今来厚类之风无有超过汉代者。且看中山四玉刘胜夫妇之殓:大型漆相置于汉白玉棺床之上,棺外四周镶嵌玉罂20余枚,棺内周璧满沈玉版。墓主头枕机玉铜枕,身着金缕玉衣,妆裁组合玉佩,手握动形玉器,抽藏篆刻玉印,胸前背后用玉努十数枚。口、眼、鼻等,凡九窍皆以玉皇之。总计用玉片数4500枚以上,耗用金丝三四斤之多。如此库费生民膏血,实在令人惊叹。三是装饰玉类。由于儒家学术走向正统地位,玉德思想大为盛行,极大地促进了装饰用玉的发展。汉之装饰用玉分为人身装饰和器物装饰两类。人身装饰玉器品种有单件玉佩、单件玉饰、玉组佩、玉蛐、玉带钩、玉冲牙、玉琅、玉等、玉珠、玉管、玉栋、心形佩等。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玉组佩有11套之多。连殉葬隶役还有使用玉组佩者。墓主身上所挂的玉组佩用32件玉器组成,成了一套集大成的玉器件。汉之器物装饰有摊玉铺首、龙形玉拐杖头。玉剑具等。玉制剑具,春秋为之,汉乃鼎盛,有的墓中能出十数套之多。四是玉器艺术品类,以动物造型的玉器为主。有著名的玉奔马、玉舞人,还有玉四、玉熊、玉鸟、玉兽、玉蛙、玉狮、玉龙、玉虎等等。这些动物的雕刻大多以表现真实为主,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同时也保留着三代动物通天神灵的传统。五是玉器实用品类。这当中有饮食类的玉容器,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角杯、承盘高足杯、铜框玉盖杯、玉后、玉盒等;有寝具类的玉枕;有印信类的玉印。河北定县北陵头43号墓埋葬的是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中出土的玉座屏属陈设类大型玉器,高1.65米,与人高相仿,非常少见。湖北台县汉墓中还出土有玉案,虽不足8厘米大小,仍属陈设用品。玉器艺术品类和实用品类的增多,说明汉代玉器开始踏上生活化、世俗儿的道路,再一次开拓了我国玉雕艺术的春天。(二)从诸侯王墓看汉代玉器的风采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史上;无论是史前的原始部落;或者是后来的国家建制,在几乎所有的社会物质财富之中和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恐怕无过于玉器了。在长达七八千年的玉器发展长河里,玉文化观念之沉浮起落从来都是受着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规定和制约。正因为如此,玉器似乎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在它那温润光洁的玉面上,可以折射出政治气候的阴晴圆缺。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各代玉朝玉器形制的演进、使用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减来审视政治情势的炎凉和历史朝代的背景。作为鼎盛状态下的汉代玉器就完全具有这样的功能。西汉政权可谓构筑于一片荒凉的废墟之上。先是秦灭六国之战,留下一片焦土,继而始皇帝极端专制、大兴土木;几将国力消耗殆尽;再接着陈胜首义引发了全国规璜的亡秦战争,紧跟着又是一场楚汉争霸的天下恶战。几十年的征战使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待刘邦登基之曰早巳是百业凋零、府库空虚,穷到连皇上都坐不起四驾马车,将相只能以牛车代步。所以刘邦上台就大力推行发展经济的强力措施,释放奴隶、鼓励耕作、轻摇傅赋、重农抑商,把国家经济的态势硬是从民不聊生的逆境中拉了回来,继高祖之后又经过文、景两帝几十年的治理,已完全改变了汉初的困境。’及至武帝登位,更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大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和经济发展的措施,广设郡县、盐铁官营、改革币制。大兴水利,创造出一个以鼎盛著名于背史的大汉玉朝。太史公在他的《史记•平准书)中记录了一段当时富甲天下的情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平外,至腐败不可食。”14 此时汉玉朝的钱已多得数不过来,粮已多得发霉腐烂。与此同时;经济上的富足又必然推动着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事业的辉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冶铁技术的普及和使用、东汉造纸术的发明比西方要早1000多年。张衡地动仪的创造、指南针原理的发现与制作;都是独步世界的伟大建树。更有犁铁技术的改进、大型船舶的制造,以及有如现代瞄准原理的奇机“望山”之发明等等,都是领先世界之举。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之初,我们的先人凭着历史的积累和他们的聪明才智,已把我们的祖国建成一个雄踞世界东方的强大帝国,这应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玉文化状况,这也成了一年似乎固定的规律。刘汉天下的鼎盛造就了我国玉器史上继红山、良话、殷商盛世和春秋时代三大高峰之后又一个黄金时代。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勘查和发掘的汉代墓葬达30000元多座,既有规璜宏伟的玉侯之陵,亦有县官财主的一般墓劳,也有庶民百姓甚至役隶刑徒之荒家坟丘,基本上展示了汉代社会各个方面和各阶层墓葬状况。在所有的汉墓当中,最能反映汉代玉器风貌的应属汉代诸侯王墓,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首先,玉陵制度本身有着森然的等级规定。汉时实行二十等爵制,诸侯玉和列侯是朝廷官员中有食邑的两个最高纤级,且汉时又实行外任诸侯“同制京师’,这就使得诸侯王墓不仅具有很重要的国葬特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数量。当其之时,‘周制”已崩,‘汉制”勃兴,列侯王墓都是按照汉中央政权的礼制规定而为之,是汉代政治用玉的集中反映之一。例如玉衣制度便是很重要的一例。根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当时朝廷规定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虽然后来低逾严重,所用规格及数量大大超过规定,但这毕竟标志着当时国家的用玉政策和时代的制玉水平。其二是真正的汉代帝陵至今并未发掘,而诸侯王墓恰恰相反。根据发表的情况,目前我国发掘公布的诸侯王墓已有41座,其中西汉34座,东汉7座。诸侯王墓以及列侯大墓分布范围遍及各地,包括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北京、广州、陕西、河南等省。在如此大片国土之上出土的王墓玉器不仅和国家礼制相符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当时全国性的用玉习俗,而绝不是个别地方的行为,这就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其三;从这些诸侯王墓的情况来看,总的形制固然大同小异,但各人境遇大有悬殊。比如有的寿终正寝,有的嗣绝国除,甚至有的是获罪自裁。这样一来随葬器物自然就有多寡之别了,但总之都在‘汉制”的框架之内所有的随葬玉器都在上述五大类玉器之中。综上所述,汉代诸侯王墓出土之玉器集中反映了类别齐全、技艺精湛、分布面广;且属国家礼制这些特点,应是汉玉风貌的总的代表。到目前为止在发表过的汉代诸侯王墓之中,比较重要或影响较大的,有河北满城中山靖玉刘胜及其妻窦纪之墓;广州象岗南越玉赵喇胡)之墓;山东长青双乳山济北国诸侯玉刘宽之墓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玉刘修之墓;山东巨野红土山汉武帝之子昌邑玉刘宽之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某楚王墓;北京大凉台广阳顷玉刘健夫妇墓;河北定县北陵头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江苏高邮天山广陵厉玉刘鲁夫妇墓,此外还有河南淮阳东汉始封列侯墓;陕西咸阳西汉早期玉侯周勒、周亚父子墓;山东临沂西汉皇室后裔刘疵墓等等。这些玉侯大墓没有一个不是极尽奢侈之能事。其基本结构或是高台深坑,或是崖洞横穴,前厅后室,左右府库,犹如人间宅邱。玉程浩大自无庸细言,内部礼制又无不尽皆以玉检葬为主体格局。渚如镇玉漆棺、金(银、铜、丝)缕玉衣、九窍玉塞、璧横殓尸再加上和玉、装饰玉、器用玉、印信玉和艺术品玉等。汉时五大类玉器应有尽有。虽然当时随葬之物尚有大量钢、铁、金、银、玻、陶、角、石、真车真马、脚妾殉奴,总数多达数千,但主棺内外,墓主全身头足两厢,主要耳室,则全部非玉器莫属,充分反映出汉代宫廷和一般社会观念中,玉器仍然有着极其崇高的位置。在汉代所有随葬玉器当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莫过于玉衣和玉罂。这两种玉器对汉代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可以作出很好的映照。玉衣之作,初兴于东周,盛行于两汉。终结干魏初。到目前为止国内所发现的玉衣,据不完全统计,巳近40套左右。可全部复原者约有5套。由于年湮物腐,盗掘猖抓,受损严重大多都为散落玉片,甚至还有部分流落海外。例如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墓早年被盗,所幸尚存部分遗物。男主墓中留存散落玉片1000多枚女墓尚遗玉片400多片,这已算是很侥幸的了。最惨的莫过于大在台广阳顷玉刘健夫妇,其墓结构本为‘样富、便房、黄肠题凑”,属“天子之制”;所存文物必定十分丰厚。然早年被盗,后再焚毁,连刘玉侯的躯体都被人用绳索套着头颈拖至棺外。遭逢如此浩劫,仅剩下少量遗物及零散玉片而已。14 我国发现最早、影响最大的金缕玉衣乃1986年发掘的河北满城中山精玉刘胜、窦缩夫妇的两套。刘胜玉在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耗用金丝1100克。窦绍玉在全长1.72米,用玉2160片,所用金丝799克。玉衣形制仿造人身头、脸、胸、背、腿、臂、手、足各部位,依体形开片琢玉、抛光打限,再用金线连缀;将整个人身装裹得严严实实。每件玉衣若按制作玉时计算,需耗费一名工匠10年以上的心血。它的用材选料、造型技巧、琢磨工艺及总体规格属我国历代帝玉丧葬礼仪之中空前绝后之作。汉代帝后之陵、诸侯王墓皆以玉衣作丧葬礼仪中最高等级葬具,是迷信玉衣能使尸身不朽。《汉书•刘盆子传》曰:‘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直到晋时葛洪撰《抱朴子》还说到‘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种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曰同下足一道,然古人是深信不疑的,不然就不会耗费如此巨资来制造这种金缕玉衣了。试以当时的理论推之,以玉为检何能不朽?做成不朽又是为何?有汉一代,其葬制的核心思想之一,正如《论衡•薄葬篇》所曰‘谓死如生’,是将死者完全当作活人对待。凡是活人所用的东西,都要尽可能地放入墓中。例如长沙马玉堆一号汉墓随葬的食物竟有各种粮食、瓜果、菜蔬、家言、野味、飞禽、水产、酒水、调料,细心者统计了一下,竟有38种之多。中山靖玉刘胜墓中埋藏的各种酒类竟有5000多公斤。这是前代未曾有过的做法,令人难以想象。这表现了在汉代人的心目中,死者的安葬似乎是一种新的开始。制备食品和保护不朽毕竟还不是最终的目的,其终极的目的是通过玉器沟通神灵,确保灵魂进人永久的天界。其他随葬之物仅是辅助备用之品,只有玉器才能具备导引飞升的功能。因此在所有的随葬品当中,玉器仍然具有最崇高的礼仪地位。这一套利制是列人了汉玉朝的明文定制之中的,成了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政策举措。在我们弄清了这一层关系以后,我们才能从金缕玉衣的珠光宝气中发现并相信,原来具有上古渊源的玉崇拜和天命鬼神观念仍留存于汉玉朝的统治理论之中,并且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虽然,我们在汉代的宫廷文献中巳不可能看到如《周礼》中之六器那样的明文规定,但汉代政治制度既与周秦之制一脉相承,又加入了来自于楚山楚水的巫灵仙道的深层信仰。正由于此,我们才终于弄明白,汉武帝为什么会“略输文采”到常年搜求长生不老仙丹的地步了,这也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所介绍过的‘汉承秦制”和“汉继楚续’的双重反映。汉代的这种用玉理论在玉璧的使用方式之中得到了更充足的证明。在汉代所有的随葬玉器当中,玉璧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它的用量最多,含义也最复杂,在礼仪上的意义也远胜于玉衣。玉衣之作最引人往曰之处在于其浩大的工艺价值和所谓的防腐不朽。玉里在古代礼仪之中的悠久历史和保刻的宗教内涵都是玉衣所难以企及的。到目前为止,在所发掘的各地汉诸侯王墓之中,虽然各人遭遇不同、境况不一但在墓葬制度方面必是相仿的。尤为重要的是,在几乎所有的王墓之中,即便无有玉衣但玉肇始终是不可或缺之物。从表面上来看,玉婆在汉墓中的作用一是作丧葬之用,二是作装饰器用。这两种用途同时存在,普通墓葬多是如此,作为诸侯王墓就更不用说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广州原岗南越王墓,该墓出土玉器总数约200件(套),玉奥就有70件之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围绕主棺的玉璧数量达47件之多。其具体的做法是:在棺掉的顶上安放玉里4件;在主棺之内,南越玉本人身着丝缕玉衣在玉衣之下铺垫玉肇5件;在玉衣之上螨盖玉型10件在玉衣里面贴着身体放置玉璧14件在玉衣头罩处连缀玉璧1件;在玉衣的鞋子下面还放置玉璧1件在主棺之内左侧的前、中、后三个位置上又各安放玉璧1件;主棺前面的头厢内放置玉璧7件后面的足厢内放置玉璧2件。上面所说的都是被认为作丧葬用的玉璧。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中)除此而外,在该墓主棺和其他配套耳室之中共,发现专用于人身装饰的玉组佩11套。不但墓主身上有,连殉葬役隶的头目都有。这些玉组佩都是用珠、环、殃、佩等各种玉饰穿串而成,总计串联玉璧15件。这些都属于装饰器用的玉璧。其他的墓例还有不少,尽管情况有好有坏;存量有多有少,但用罂的做法和含义都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再举一些例子作为旁征。1973年发掘河北定县八角廊刘秀墓,两臂各夹玉肇1件。尸身右侧置放玉璧1件,显然也是当作丧葬之用。但在领下系奥1件及墓中后东室凤纹玉璧1件,都应是装饰用璧。鲁国故城望父台58号墓主身上共垫盖玉璧16件。52号墓主身下铺垫玉奥8件,身上铺盖玉璧9件,在棺璧之间还有一件玉罂,应是从棺顶上掉下去的。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中是把玉璧粘贴在漆棺的璧画上。连获罪自刎的双乳山刘宽墓中还在其腰、腹、背等处放置玉单5件。这些都被视为费用玉器的实例。北京大课台刘健夫妇墓中遗落下来的钱雕龙凤纹玉璧、定县北陵头刘畅墓中盗贼遗落下来的乳丁级青玉璧等,玉质皆属上乘,琢玉精致优美,应为装饰用玉的例子。14 汉墓之中对玉璧如此倚重,那么,玉璧又是如何反映和体现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时代观念的呢?中国最早的玉留出于良法文化之中,其祖型上溯于新石器时代的圆形玉斧和玉玲。在中国古代玉器当中,玉璧是最早完成从原始的生产工具向宗教和器转化的器具之一。自玉璧间世以后,一直足具札器的神圣传统。从新石器而夏商周,再先秦两汉,无论在哪一个朝代,在所有的重大礼祭活动之中,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玉卖的身影。在上古思想史中,玉单的功能和“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一能代天、二能通天、三能祭天。所谓“礼神者,必像其类,璧国以像天”。这是《周礼)中郑立注六器的话,它代表了远古时代玉肇作为礼器的理论依据。在所有的礼用玉器当中,它始终被排列在第一位。玉璧的殓尸作用是从通天功能延伸而来,而且这一习俗从玉璧诞生时起就存在了。在良渚文化墓除中玉璧最突出的用途首先表现在殓尸。在汉诸侯的墓当中,在主棺之内、尸身上下放置玉璧少则数件,多则数十件。这种做法和良精文化的做法竟是如此的相同,简直成了一种复古的行为。良渚和两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在时间上相隔3000年左右,在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上早已大相径庭,是什么原因你其在丧礼用璧上如此相似?在六器与六瑞的理论已经走向衰微的时代,为什么对玉璧仍如此倚重?汉是独尊儒术的时代,我们还是要从儒家的理论中去寻找原因。《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曰;阻圭场璧琮摇秒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这《周礼》中一条重要的葬玉理论。郑玄注曰:……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贾公彦疏云“玄谓以检尸者,于大检焉加之也者。以其六玉,所与玉为饰,明在衣裳之外,故知在大破后也……璧礼天,琮礼地。今此璧在背在下,琮在腹在上。不类者,以背为阳腹为阴,随尸腹背而置之,故上球下坠也。云疏型琮者通于天地者。天地为阴阳之主,人之腹背象之,故云疏之通天地也。’综合郑、贾注疏我们得知三条要点一是古代用璧险尸,是在大破之后,也就是在着装之后;二是墨置背下、琮置腹上,是取阴阳法则;三是最重要的,这疏璧琮之疏乃疏通天地之意也,这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从对比中发现,汉代诸侯王墓以璧险尸的做法,完全是按照《周礼》之制。先穿玉衣为‘大殓’,然后行玉璧殓尸之礼。除了不再用琮而外,其他所有的做法同《周礼》完全一致。《周礼》的这一套理论又来源于良法的实践。由此,我们才搞清楚,硷尸之殓在古时并非单纯收硷装袭之意,它还是导引通天的仪式,是飞升成仙的手段,难怪乎许多汉墓的棺顶都要放置玉璧。这样,我们终于明白:用墨殓尸归根结底是属于礼的行为,墨在这里应属于利器的范畴。通过上述举例和论证,我们的结论是玉璧在汉诸侯王墓中的使用方式和《周礼》典章的内容完全吻台也能证实《周礼》典章的一些内容前有渊源、后有实践,绝非杜撰之语。这也是‘汉承秦制’的例证之一。玉璧在汉代墓葬之中作为人的装饰器用出现与殓尸作用的意识来源应有所区别。虽然原始时代的人们最早用玉来装饰自身,但汉代玉装饰之盛行更多的是汉朝自身时代特点的体现,是当时儒家德治思想所使然。汉代厚葬意识不像远古时代那样认为由天帝主宰着人们的生死祸福,让世界上的一切都慑服于那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灵之下。汉代的检葬意识是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通过各种人为的手段去追求天上人间的永恒快乐。在这种思想支配之下,鬼神世界再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境地,也不一定整天需求如原始占卜、那样去猜度鬼神的信息而是千方百计地衍用各种古往今来的传统办法升华到神仙的境界中去,并且还把人世间创造的美好的物质财富也带到那里去享受一番。这就是汉代全国大范围厚葬的意识根源,说穿了也就是为什么诸侯王墓如此玉程浩大的原因。在历史的变迁之中,传统的玉璧历经了时代的风雨,它没有像周秦的其他礼器那样走向消亡,不但保存了下来,而且在人世间(装饰器用)和幽冥世界(丧葬器用)两种天地中同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时此地人神之界限似乎已经被打破。人们一方面刊用已有的手段施行各升大入地的法术程序另一方面又佩戴着球有龙凤呈祥之类纹样的玉璧,来标志芳自己的谦谦君子之风。从用玉观念的角度来说,这是在汉的特定条件之下所创造出来的似乎是最完美的天人合一格局。汉之迷信和史前迷信相比也算是一种大大的飞跃和进步了。玉璧在汉代受到特别的重视,似是良渚传统的一种复古,其实又包含着汉义化继承楚文化的一种反映。尽管儒学在汉代盛行,尽管圣人孔子从不言怪力乱补,但也丝毫没有影响千百年传统习俗的流行。可知一种先进思想在世上出现,尽管能领社会潮流之先但并不见得就能阻断传统观念的洪流。汉时玉璧需求大增在工艺上更有长足的进步。除了传统的礼祭素坐而外各种款式层出不穷。浮雕、镂雕、出裢雕还有璧面艺术分界优如文常之分段,真是尽善尽美之至。鉴赏知识玉璜漫谈“14 璜,半璧也,最初的璜可能是由损坏的璧、及环改制而成的、玉碳分两类,一是形似半璧的薄片体,一是较窄的弧形带状体。至璜一般皆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以后,玉成成为重要的礼器和佩饰。古方说“以玄设礼北方”表明玉璜是祭祀北方之神的利器。玉璜存世时间长,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以后。迄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设可能是最早的了,该璜长3.5厘米,厚0.9厘米,素面弧形。随后马家浜文化出土弧形设,还有折角璜。激泽文化时期璜数量增多,已成为主要佩什。红山文化出土一件两头琢有龙首的玉璜长4厘米,为一面雕琢。良渚文化出土的玉横纹饰有浓郁宗教、巫术和礼仪色彩,多采用半璧形。浙江余姚瑶山出土黄玉璜正面雕琢大眼猢牙兽面纹背面平素。玉璜高5.7厘米,宽14.3厘米,出土时与16节玉管相连组成串地为购预部挂饰。饰更加复杂、妇好墓出土的单头龙形璜浅绿色龙首张牙露齿,龙身琢鳞纹和节状纹尾尖上卷,背脊呈扉棱形。春秋弊多为组合佩饰。单个璜多琢龙、虎等动物图案,纹饰警密。战国玉璜多采用镂空透雕技法。汉代玉选减少中山请玉刘胜出土两件玉援为握玉,长22.6厘米,宽4.2厘米,厚0.8厘米,为青色玉质。魏晋时期玉险很少了。玉璧史话璧是礼玉重要的玉器之一玉璧存在时间很长从石器时期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现。“和氏璧”和“完璧归赵”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可见玉璧对现在仍有影响。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有人认为璧是由研磨谷物的石环状石器演变形成。也有人认为玉璧可能源于圆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璧形状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挖空。《尔雅》记述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级;肉好若一,谓之环”、圆形璧面实体部分称为‘肉”,中心孔洞称“好。上文意思是“肉大于好一倍者称璧;好大于肉一倍者称现肉好相同者称环”。其实考古发现三者之间划分不很严格这里的理和环均属玉璧类。据推测璧的造型来自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用以象征太阳和天宇。据《周礼》记载璧为祭天的利器。实际上玉璧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璧可以作为权力等级的标志,既可以佩戴也可以随葬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信物、按类型划分,可分拱璧、系璧两类。拱璧为村握、供奉的礼器,包括大璧、谷璧、薄璧。大璧直径在40厘米左右,多用青色玉雕制,以与天空的色泽对应符合“苍璧礼天”之礼。大璧是天子礼天的用器,诸侯献天子也要用大璧。谷璧璧面满眼纵横排列有序的饱满谷纹,寄托对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愿望,薄璧璧面蒲纹为瑞草,象征草木繁茂,欣欣向荣,拱璧的形制色泽与纹饰都与礼天的礼仪有一定联系。系璧形制较小,一般直径为10厘米以内、用作佩饰系于腰部。玉璧的形制和纹饰具有时代和地区特色。概括地说,新石器时代茨泽文化的玉璧形体较小,中孔与肉等同,严格说应称之为环璧。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璧数量最大,远远超过玉玲的数量。良渚玉璧非常有特征。一是玉璧形体大而厚实,最大的玉璧直径达40厘米其二玉质参屯净少多有斓色彩再者玉璧多为素面无纹。一般说来良清玉璧力。玉粗拙,体现在外边不圆,边部厚薄不均,璧体表面不光璧孔对钻错位。但是少数雕琢精致的玉璧璧面光洁边沿和孔径规整很少留下旋钻痕迹。从出土玉璧的数量来看,玉璧在当时深受喜爱。玉璧是礼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璧的形体大,中孔相对变小,趋于定型,仅少数玉璧琢刻鸟纹、神兽面纹。商代玉璧里面多光素平整,有的琢有弦纹,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西周时大型玉璧多光素无纹饰;小型璧环刻精美的龙、凤、鸟纹。春秋战国时的玉璧璧面多琢谷纹。蒲纹而且器形渐薄,立面平直转用手感锋利通常在墨面外缘勾彻出极细窄的弦纹。谷纹璧就是璧上带有成排密集的,呈漩涡状的小孔钉蒲纹璧为雕琢极浅的六方角形格子,有些像编织的蒲席。战国玉绪已由礼仪用途转变为高贵佩戴玩赏物,此时玉璧不仅纹饰精美许多,而且出现镂空玉璧和出廓玉璧,出廓玉璧是在璧的外线雕出龙、凤、啼、虎等动物纹饰,内外花饰相映成趣,使玉璧更显高贡,故宫收藏的战国白玉双凤涡纹出廓璧采用和田白玉制成,玉璧浅浮雕谷纹排列规则,谷纹棵棵晶莹,圆滑如珠,内外边沿起凸。璧外对称镂雕两只风鸟。整体造型匀称和谐,琢磨精致,光泽圆润。汉代玉璧极其常见主要有三种一是墨两侧密布谷纹或薄纹。一般在“肉”‘好”边缘起凸,立而平直;另一种玉璧除了有谷纹和蒲纹外,还有以丝束纹为界加一圈相互缠绕的兽面纹再者就是出廓璧出廓部分多为龙凤纹、陕纹或吉祥文字等。满城出土的出廓玉璧通长25.5厘米,璧两面布满密集谷纹,出廓部分是对称透雕曲身相背而立的双龙,张口露齿昂首挺胸,气势威严雄伟,顶端透雕华丽云纹,玉雕制作精细,造型十分优美,玉料大玉质好,是汉玉之精品。唐代玉璧流行龙戏珠及云朵纹图案。宋元玉璧出现各种凸雕咱纹、谷纹、兽面纹、花鸟纹等。汉代以后玉璧形式变化少,形制纹饰多重复前代。春秋战国时还出现了璧、璜等组合的“组佩”,成为重要礼仪佩饰,传至明清时代。汉代玉器的吉祥文化14 吉祥文化是中国文化史的永恒主题,亦为民族精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吉祥文化极为兴盛,它不仅反映于社会的精神文化中,而且在各种物质文化如玉器、铜器、印章、砖瓦、画像石、画像砖等也有广泛且丰富的表现。从一个侧面看,主要由于吉祥文化之发还。才使得汉代的整体文化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玉和玉器之所以能充分地表现吉祥文化,是因为玉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使然。《山海经中山经》屡记“吉玉说。《西山经》:‘翼望之山一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词之礼,用一吉玉龛”半人半羊神兽,需以吉玉祭埋这盖是以羊为祥的一种渊源。《风俗通第六》:‘昔景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治道舜用下得显、白玉管。失玉以作音,故神人知,凤凰仪。得玉制礼乐器之祥。又《第二》俗说岱宗上有金区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武帝探策及十八,因读曰八十,其后果用者长。’《汉书沟恤志》注:沈玉和神,见许福佑。’《论衡量知》‘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以玉象征善德。《淮南子说山训》:“跟议之玉,在垮泥中,虽历者弗释。’玉圭虽受污损,但其美质及价值不改。上述之言,都是流代人借崇玉以祈祥思想的反映。汉代玉器吉祥文化的特质有:宗教性。辟凶祈祥是一种理想,而理想本具宗教性。吉祥思想要压倒恐惧心理(辟凶),促发期望质(求吉),也属宗教性。吉祥文化让人生充满是善恬悦、乐观向上的情欲去追索至美至祥的天国,这是吉祥文化的宗教积极性。但吉祥文化也会把人变成理想欲望的奴隶,使之沉浸于鸟托邦式的抚慰之中而不去对社会现实积极地关注和投入;或把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成广义的生命延续,是对生命价值的误解与误导,此即吉祥文化的宗教消极性。积极性以消极性的方式表达是玉器吉祥文化宗教特质的中心,这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双重性所决定的。道教性。可归纳为追求人生命的无限,对生十及其能力超越性的欲望(长宜子孙、延寿万年);经过神学论指导和修炼养生实践,以期祛病驱鬼(刚卯严卯咒语);天人一体、天道人道合一,理想羽化党仙和宇宙相融合(羽人)、办台者同百姓守道同德,以求贤士所关、教化本原的太学盛世及玄同境界(四神守四方、熊虎神力)。现实生活同神话宗教相绞合。它们呈现出浓郁的情景混一的生活气息和神秘色彩表现廾人生、理想和宇宙等大主题的观点。其手法是,将生活内容凝炼成神话故事、征祥祝词、除病逐鬼咒语、行道成仙趣事以弘内(从事世俗)与激外(逍遥天际)相结合。楚文化为源。《楚辞》已为汉代人备下了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奇异多彩的至乐天国。汉代吉祥玉器的许多形式与内容,都可在《楚辞》中找到依据出处。这些玉器的文化内涵,仍保存了楚文化那样的想象。炽情、体悟、优美和浪漫的情怀。民俗性。中国民俗文化,于汉代正式形成并系统、精深。民俗学及其研究的最高价值,在于统治者利用民俗能得到更有效的治理方法(风俗政治)。玉器吉祥文化中最重要的民俗信仰是在现实物质生活中不可得到的,只好在精神灵魂的欲求中争得满足。刘汉玉朝正好利用这种消极自我“道化”观念及作用,来维护他们的帝国——人们对吉祥之渴求,恰是国家的支撑力和治人的麻醉剂。玉器吉祥文化的哲学价值概括。其一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特点。它们典型地说明生命哲学的三大价值生命存在价值(长生进而长乐)、生命延续价值(宜子宜孙永世不绝)和超越生命价值(学道成仙,飞升太清,理性地思考人格及命运的道我同一)。这些内客,是历史学、神话学、宗教学及哲学相结合的突出点,表现出吉祥文化的高度学术思想价值。其二,有鲜明的真、善、美层面。其“善”,是在神话、宗教及俗信基础上所表达的生活现实同理性追求的一致性;其‘美,’是以自由、浪漫与和谐的形式,表现人生价值的最高意趣其‘真”,是在仙道意识下的“幻真”。《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将“真做道教的训释,即“与道合真”,而非事物的‘本真’。吉祥玉器真善美内涵的重点是善和美。因为,在道学引导下的最高精神,是如何解说人生及建构未来,这比科学的“真”的意义和作用更大、更深刻、吉祥文化是基于幻真并把它引向善(宗教的),达到“美”(审美的),这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从宗教至审美的特点和规律。其三表现道教的道德观。道教思想的中心,在于满足现实世界的人们的心理欲望”(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汉代人的吉祥意识,似还到这种贪欲的程度。而一切吉善美好的事物,都是宇宙中的结构与过程状态,它们是无穷无极的,这与贪图无止的欲望,没有本质区刑。其实‘无本质是‘大”,亦即“道。因之,吉祥文化的哲学思想性也即“进性”14 。道教认为人生有三欲:长生不死、生命快乐和超世成仙。它们都和寿”相关,故而,在吉祥玉器中多有表现。可以说,修道而养寿”就是吉祥玉器哲学思想的道德观。汉代玉文化的儒道融合汉代思想文化的一大特征是,黄老之学与儒学并重。玉器所反映的儒道融合内涵,在“道”与器”两种观念上,多表现为道器并用思想。“道”主要指玉器内意的礼乐规范性;器”指玉器的实用性。本来在周代玉器的“道器”观念多表现为重道轻器。如孔子认为工艺制品(含玉器),基本属于小对它特轻视态度但他又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论语子张》,并没有给予全面否定。自汉代起,玉器的“道器观有所改变玉器作为“器”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盘玉有益健康有人因为患老人病,手指感酸软无力,有时还麻痹和颤动,而且时常忐忑不安,心神恍惚。后来一位同乡送赠了两件古玉给他佩带和盘玩。他日常无聊时便拿出来把玩摩攀自得。玉温润细腻,抚摩之即与手亲,所谓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他初时缓盘轻摩由于时常运动手指与掌心,需要少许腕力久而久之无形中力。了手部血脉的流通少了颤动不再麻痹。医生也感奇怪。这种情形大概和清代刘大同所述古玉活血之说雷同。主要还是由于心有所寄,种经松驰,达到活悦之功故能保健,对身心有益。这是另一层次的护身作用。盘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温润与光泽盘出来故手指便要多运动,有如柔软体操或甩手操一样,是轻柔舒活,而非剧烈。其实,有些人以手摩攀寿山石,其理相通,好处则是舒筋活血,平心静气。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玉效(二)谷纹和粟纹所谓谷纹顾名思义就是以稻谷的形状经过艺术加玉创造出来的纹样。古代将谷类粮食总称为稻。所谓五谷即粱、菽、麦、黍、稷。梁指小米,菽指豆类,黍指黄米,稷指高粱。人类跟粮食的关系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所以在古代玉器当中经常用谷纹进行装饰。谷纹图案是单独纹样,在玉器表面上表现为排列组合的形态。谷纹的装饰范围运用较广,早在三代之前就广泛地运用于玉器雕刻。瑞玉中著名的谷璧就是用谷纹装饰的。也有用谷经装饰玉圭、玉环、玉谈之类也有用谷纹装饰器皿、像生类玉器如谷纹玉龙等等。谷纹图案不但应用广泛,沿用的历史也较长,经历代设计演变,出现了多种形态。由于五谷的形状本来就比较简单,所以无论怎样演变,总是比较相近的。在创作手法上也总是保留着既象征又写实的风格,谷纹的基本形态像一个不相连接的单线回国。该纹在玉器上的表现形式有呈阳文状态的,也有呈阴文状态的。呈阳文状态的,中部是一个实体,即演变为“,”,很像一个远号。因其状很像出料。故亦有称之为出纠纹。还有的干脆雕琢成三角形和圆形,即△和○。圆形谷纹和巩丁纹完全相仿,为区别起足,后人多将圆形的谷纹统称为乳丁拉。云纹云纹是古人以天上云彩为描写对象而创作出来的一种玉器装饰纹样。《说文》称云为“山川之气’。云彩固然常见但云无定形。它在天空中流动飞翔、变化万千,没有固定的形状几乎无从画起。我们的先民是相当聪明的,他们抓住了云彩变动的主要特征——云像回转之形”,以文字符号的形式,用回转流畅的简练线条,刻画出云彩意味的单独纹样。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古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天才。云纹的排列方式仍然分为规则排列和不规则排列两种。规则排列的前提是古玉器首先必须是规矩器件,然后方好将云纹的单个纹烊作等距离有规则的排列。如汉云纹璧、云纹技大多是这样的情况。不规则排列则是在玉器表面将若干单独纹样均匀分布、全部填充,形成一个生动丰满的感觉。云纹玉龙往往就是如此。除了上述两种通常的排列方式而外,古人在玉器的排列方式上也会以若干单独纹样组合成象形图案。如‘云纹兽面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从整体看,它是一个兽面。从局那看它是用许多云纹组合而成。这种创作手法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后来,云纹的单独纹样更进一步发展为云纹图案在玉器中或为整体装饰或为辅助装饰,都显示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14 云纹在古玉器中使用频率很高延续时间也很长对后世艺术创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蒲纹和几何纹桥是一种水生植物,古人用其编织蒲席,在三代时期及夏旱之前人们皆以薄席作厅室铺垫其间置一小几以利坐卧起居即便是宫廷玉室也不例外。由此可知燕在当时如粮食一样,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资料。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然会成为描写的对象。在古玉器当中,以播席作为描写题材的纹样即为蒲纹。蒲席是由薄草编织而成的一根草不能成为席因而错效是以整体形象为其塑造特征、尽管它有时候也是以若干单独纹样排列组合而成,但若把单独纹样抽出来孤立地观察则成了一个小小的圆点或小几何纹样,不能单称为简统、这是和前义所介绍的谷效乳了效不一样的地方。谷纹孔下效可以单独成玉蒲纹不可单独成主、实际上在古玉纹样当中,有许许多多的几何形纹样,如三角形、多边形、椭圆形、圆形、月牙形、菱划等等如果它们作为一个单独纹样,或者虽经过多次排列但并不形成某一下物的图像那么它仍然是几何效。如组合成一个动物形象或标志符号之类,那么这个经样多以该动物或该标志符号的名称来命名。如古五器中常有的龙纹、万字纹等。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下)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玉纹(三)雷纹雷纹的单独纹样为等。雷是无形的东西创作起来更难了、我们先人确实有办法居然用这样的纹样来刻画无形的声音、《说文》释雷为“绿易研动生物者也。《说文》又回:品像回转之形。且“品几积三则为众。众则班级则必回转。二月阳益算发声放以品象其回转之形非三田也、这当然是文字创意的诠释了、蕓为阳,易为阴。阴阳搏击而生雷电,雷电轰鸣则万物萌生,这很符合科学道理。雷声固然没有形体但其音响滚动回旋之态犹如在目。古人以“。这个社样来刻画雷声的形态,在古文字中雷写作这就是雷纹的来历。雷纹不但在古五器当中应用较多,而且在各种工艺创作当中运用也十分广泛、除了玉器纹饰以外,还遍及服饰家具、建筑、装帧、文玩小品等等对后代文艺创作及各分支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雷纹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把无形的东西变成了有形,正重要的还在于它以极其简练、异常优美的线条揭示了某种大自然的规律以少得不可再少的笔画刻画出无穷的内容。漩纹激纹即漩涡效这是古代艺人根据流水漩涡创作的纹样,尽管线条极其简单但给人一种流畅旋转的感觉。水在古人的心目中含有神的概念,创作水纹并不单纯是为了装饰和美观,而经常是带有崇拜和神析的目的。皿纹皿纹起源较早,是古玉器中常用的一种纹饰,也称“环纹”。若是以双线勾勒的环纹也称为“双环纹。这是一种以古代器皿为原型的象形纹样。皿字历来只作器皿之皿,似无其他字义,在古文字中皿写作亚’,本身即是饮食器具的形象。《说文》解释为:‘上家其能容,中象其体,下象其底也,与三略同而少异。豆也是古代的一种感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古文豆字写作,古人就是根据豆一类器皿的形意,创出各种不同的皿纹纹样,古人在使用这些皿纹时,常将其填充在一些古动物纹样的身体部位,使其形象更臻完美。这种做法并不难理解,豆一类器皿在《周礼》中规定为礼神器具并有专门职官‘磕人执掌。用这种带有神力已意味的形象,装饰于神怪动物的身躯,不但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在艺术上也肯定是协调的。綯纹綯纹即绳纹,是仿造多股绳创作的纹样,在古玉器中大多装饰子器物或图案的边缘其作用类似于现今的花边图案,也偶有用于动物的躯体。弦纹弦纹实际上也是一种圆圈,但不同于图纹,多用于玉器外围的立体装饰,也偶见用于玉器的平面装饰。佩玩件漫谈佩玩件,是最常见的玉器品种,延续历史很长。自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较泽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至夏商周秦汉乃至唐宗元明清时期都有大量的玉佩及玩饰。考古发掘多发现于墓葬,位于死者的腰、腹部。该类玉器一般有钻孔,供穿绳使用。14 佩及玩饰种类较多,形状各异有龙、凤、鸟、鱼等及刻有各种图案纹饰饰件。周代流行一种组合玉佩,就是将各种形状的佩饰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搭配在一起,佩于身上。一般组成这种组合佩的有璜、绗,冲牙、璧、蝉佩、珠等等。其中绗为古称,形状类似于璜而小,其上透雕各种纹饰。还会有一种佩玉。可称为连环佩,即用一整块玉料套雕出以活链环连接的佩饰。还有一种鸡心佩,仿照鸡心的样式制成的中间空心;边缘线刻纹的佩玉。至于玉珠、玉管的使用,一般都是串成顶链。子刚传饰也很出名。得名于明代嘉禁,万历除间的玉玉陆子刚。子刚刘玉,非佳料不用,技艺精雕,观对性强,每每出类技革。他习作小长牌,上刻阶仙等花卉题材,剔地极浅的阴文浮图案,并喜碱成外地;玉巧为他人所不及。清代是玉佩件繁荣鼎盛时期,佩玩件的品种数量最多,造型既有对传统风格的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纹饰繁絮,布局对称,器形圆搓,玉质纯净;题材实意吉祥。乾隆时期的玉器。造型规整,刻画精致抛光细腻底面十分平整,阴线刻画细如是发,琢玉工艺之精,登峰造极,令后人叹为观止。鉴别古玉要看孔有些古玉器上是有打孔的,比如玉程、玉蛙、玉绍、玉艄等。近代不少用新玉雕琢成的玉,技法不同,只能仿其形,却全无其神饶有时分辨真假,可以看孔位。虽然不是绝对的标准,但不失为线索之一。比如良渚文化中一些玉器,都是有孔的。那时主要使用管状钻技巧特征是两面对钻。这种技法不但可以穿孔,亦是后来透雕限空纹饰的基础。良渚玉的一些管珠有“对钻孔”,用作贯穿而有象鼻状隧孔的玉器,多数属于缝缀件。古玉中的所谓“象鼻穿”。是两个孔并列,皆不打透,在下部相连,从外面看来,像两个小孔,实际上是相通的。若以细绳穿过,可作系佩,亦可缝在衣物上,笔者所收藏的红山文化玉鹃,背后同样有这种‘象鼻穿”,可见在新石器时代已沿用此技法很久。到了商代、仍用程钻,但多已兼用管钻。所以那时玉器上的孔,为’马蹄眼”,其形是外大内小,是由所用的古代工具造成。管钻是空心管状的钻,常留有螺旋效或台阶形的痕迹。程钻是细棍状钻,所钻的孔是上,大,下。较小,孔底有尖细的斜坡形。但近代用机械帮助钻孔,皆无上述的特征,十分均匀平滑。故细看小孔便可分真伪。玩玉保值切忌贪念有两个人皆颇有余钱玩古玉但是二人的性格和出发点各异。甲乃爱研究和比较,真正好古而珍之重之、向来并不苛求。随缘而得,志在欣赏,而不一定霸占。不过他态度认真,很有耐性,反复观摩把玩,稍有怀疑,即忍手不买。他的目的在乎储乐,除非不玩,所玩者必须是真的精品,他更不贪便宜。故此一些好狡的玉商很难用心理攻势或“掩眼法”欺骗他。任何古玉,他得着固然喜,得不到也不忧。动的性格较为急切近利,上心成性。动辄以为古玉珍贵,价值连城。常恐别人抢先一步购去。若认为价廉者,必有利可图而滥购。出发点不纯在酷爱玉器本身,而志在一己利益,时常盘算将来能赚多少。古玉不比股票,况且世上不会有这么大只蛤璜随街跳正如歇后语所说“光棍老教崽”——便宜莫贪。由于他常恐走宝而落入他人手中,所以盲目抢购,不细心研究清楚。他不但得不到玩古玉的乐趣而活情养性反而欲念重重,烦恼不已;刻刻都想据为己有,夺人之所好。甲的收藏少而不滥,件件皆精而属在古。到头来,实际的升值率甚高,但他并不会为了赚钱而卖出;故精神与实质上皆能保值。乙则不能克伐怨欲。既受人欺骗,亦常因别人不肯割爱而生怨愤,得失心重。结果所搜藏的玉器,不少是仿古新玉。甚至是杂石伪造者,以致损失惨重。乙一怒之下,把藏品尽沽出,所得的价钱十分低贱。他当初刻意求”保值’,却因贪而变贫诚足为我们所引以为鉴。战国钙化的玉带钩战国玉带钩罕有,不过大部分实物皆为钙化者,很少有不钙化或灰沁少者故引起一些肯深入研究的古玉迷之兴趣,究竟原国什在呢?看来不像是巧合。其他战国玉器并无这种现象,按道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葬中,才会出现大量经过烧烤的钙化玉器,乃与礼仪活动和宗教信仰有关;但也不会独限于一种形制。武玉伐纣,商纣玉自焚时也大量烧玉;秦代阿房宫的玉也遭火焚烧,但也包括所有形制在内。玉制带约最早乃见于战国,主要是束衣用的,小带钩则可能卡在带上供接物之用;但也不会单独用在烙玉的葬礼中。玉瑗玉镯始于护身14 考古学家和古玉专家皆努力研究玉锅的起源。一般人只知道是佩饰,而不知道原来有护身的作用。最初(远在新石器时代),境是套在臂上,作为对付猛兽的武器现今我们名之为“环状石斧;严格上说,不算斧状,不过为了增加杀伤力来对付猛兽,边缘四周便磨得特别薄,有如石斧的锋口。他们日常在野外生活和打猎,难免会遇到猛兽。如果与猛兽肉搏,力气必有所不及,而那时还没有发明弓箭,于是先民想出其中一个对付猛兽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办法,就是掷出这些四周锋利的“环状石斧。若能吓走猛兽,自己便能安全保住性命;若侥幸杀死野兽,更可获得很多顿丰富的大餐。他们为了方便携带,不必刻刻含在手里,便设计成中间穿洞,体能套手臂上,并且要重而有劲,更要掷得远和易于控制,所以琢成像现今的铁饼般,只是中心有同,近正中部位较厚重。后来弓箭和长矛等代替了这种原始的护身器,但先民臂上戴惯了这些石环玉娟,于是便桥化为身体上一种装饰。由于是侃饰,不再是护身与狩猎的武器,若四边仍锋利,容易伤及皮肉,那么就演变为板状体有如“大孔璧”,亦即《尔雅》所指的‘好倍肉”,“边”(玉身)窄孔大。我们称为瑗。当初有“唇瑗”(内廓凸起),后来演变为扁筒形,再变为圆滑如圈环的玉镯。民间人士相信,在跌撞时,玉娟能代人受罪,使人体不受伤害。收藏玉玦须知我们收藏古玉,有很多不同的形制。古代环类玉器中,有所谓“玦”。块的形状也像环;所不同的是在肉(玉体)间有一个缺口。所以《广韵》说:“决如环而有玦”。亦是《白虎通》所指的“人环之不周也”。也代表“君子能决断”即使眼前的事物不完整,不能连成一体,但依然决定去千故“玦”又与“决”同音。以前的将领,带兵出战,皇上赐予“玦”,表示要有“决”心、“决”断,是“决”定打胜仗之谓。不过被皇上放逐到边境的则很怕接到皇上所赐的决,为什么呢?原来这‘抉’亦谐音“决绝”的‘决’。《广韵》说得很清楚‘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环”与“还”乃谐音。《苗子》亦曾说:’绝人以决,反绝以还。故古代的玉快,有符节作用,代表皇命。不过,古人亦以决作为佩饰之用。《说文解字》也谓“决是玉佩’。古代的男女,也有用换作为耳饰。他们并非只有女性佩耳饰,男士也同样‘贫靓”高古的几,多光素而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朴拙。现今的近仿者可谓画蛇添几”,在快上涨上不同的古怪纹饰,以为增加玉的价值,殊不知却露出马脚,亦可说是阿茂整饼”之流了。商周时代不少环类的玉器,厚薄不匀,形制也不大规整,内外大都不够圆。我们切勿以为后仿的技术差,我们是要看刀玉与切口当可分辨出是真旧,还是后访,过于规整的,不一定是“古玉”呢?神秘葬玉器葬玉器类,专指供丧葬入殓之玉。古人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口合玉石,激化不得’。因此,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大墓内所用数十件玉琮、璧教尸即为平玉器类,此时还出现了玉含、冥目。西周始流行玉上面。春秋战国时期,玉险葬风气蔓延。生前所周之器不够,就用明器充之。曾侯乙墓中一些无纹饰及做玉草率的玉器即属此类;专门用于险葬的葬品逐渐完善缀玉衣服、塞玉、握玉相继出现。两汉时期,葬玉之风达到顶峰,出现了玉衣裹尸和防止人体精气、腐液外泻的成套九孔玉塞。玉衣即用丝线将各种形状玉片连接起来组成的甲胄状险获用玉器,又称玉匣、玉甲、鳞施。按照连结丝线质地的不同,玉衣分为金镂玉衣、银镂玉衣和铜缕玉衣三种,它由头军、臂套、手套、上身套、腿套和脚套六个部分组成。玉片一般为长方形或方形,在某些特殊部位则使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玉片。曹魏时,玉衣制度已绝迹。塞玉有眼塞、耳塞、鼻塞、肛墓和生殖器塞,是为九房基。其形状多为简单的小型圆柱体玉,也有的一端平直,一端国尖,类似子弹头,个别的也有依照放置部位的形状制成的,但也只是象征性的样式。含玉的形制多样,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蝉形一是圆柱体两端稍圆滑。另外还可见龙形、不规则形、及未力。玉的碎玉玦等。玉蝉型制较简单,在一块小玉上用简单的几万琢就出双眼、头部和双翅,及简单的纹饰。蝉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天的象征含于口中则祈求死者身体不受邪魔侵扰,同时净化身体以达于仙界。它出现的时间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发现后来一直兴盛不衰,直到南北朝时期仍有发现唐宋以后渐少。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玉器,有的为璜形有的则是猪形也有其他形状。其中以玉猪或滑石猪在汉代至南北朝时较为流行它的造型,纹饰都很简练。于死者手中握置东西,是中国传统的葬俗,在现今的农村中仍有存在,只是近代以来改为握钱等象征财富的物件。玉枕也是玉器葬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型制一般是长方形体,中间略凹,复杂一些的则在两端及四面装饰浮雕、透雕或阴刻纹饰。14 葬玉,作为玉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和风俗时尚的重要实物资料。叹为观止的金缕玉衣衣服与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人降临到这个世上后无论生与死在服始终伴随着你。古代玉衣就是汉代所特有的殓服。据考证,魏文帝时期因为汉代渚陵无一不被盗掘于是就开始禁用玉衣。玉衣在当时称玉匣”、‘玉押’,它是用玉片及金或银或铜丝连接起来的。据资料统计,我国考古工作者已发现玉衣20余套。西汉玉衣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全部用金缕玉衣。到了东汉就有金缕、银线、铜线之分。据《后汉书》载,皇帝死后穿金缕玉衣;诸侯玉、列候、始封上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责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西汉墓出土了中山精玉刘胜及妻子的两套金缕玉衣。玉衣工艺复杂形似人体。刘胜的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丝约1100克。刘胜妻的玉衣,共用玉2160片,金丝约700克。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部分组成。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两套玉衣。1970年,在徐州市东汉彭城玉家族墓出上了一件银缕玉衣。玉衣为男式,全长1.70米,用玉2600片,花去银丝约800克。玉衣为绿色,上面还有墨书编号。玉片四角都有小孔,便于银丝穿批玉衣由头军、脸盖、前胸、后背、袖简、手套、拇指、裤简、鞋等9个部分组成。金缕玉衣与银缕玉衣区别不大、只是金缕玉在所用五片形状大,数量少而银缕玉衣则相反,玉片形状小,数量多,它的玉衣还多拇指这一部件玉衣的脸差最能体现人体的形态。银缕玉衣的脸盖制作生动逼真,而金缕玉衣的脸盖似入睡状态。古人认为,玉是山川之精英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姑气不会外泄,尸骨不会腐烂。但这只是玉公贵族的一厢情愿,其实穿上玉衣的尸体,也照样腐烂变质,消失殆尽,只留下金缕玉衣依然那样完整,令人赞叹不已。细说古玉人形织玉雕中的人物形象很多,各时期都有其特点。最早出现的商代玉人,制作简单,常用的双阴刻线、人物脸部眼睛为‘臣字眼,人物多用黄玉制成。清代晚期仿品较多。周代玉人弧线较多,商代玉人直线较多。周代玉人“臣”字眼角下拖一条线,与商代有所不同。春秋战国时玉人特点主要在身上,而不在头部。飞”形效是这时期的常用图案,有双线也有单线,有弯度大的也有变度小的。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花纹,是‘矿形线条刻得又细又浅,若隐若现。几线深、粗的大多为赝品。汉代玉人新品种是舞人,它是一种佩饰,扁形很薄,眉、鼻都是阴刻细线,衣袖很长,在衣袖上常刻纹。舞人下面有小孔可连接其他挂件。唐代玉雕的人物形象一般都表现在带饰板上,带饰板是贵族、士大夫围腰上的玉佛有方形、长方形、半月形等。带饰板上的人物多席地而坐以少数民族人物为常见,这些人物一般都手持乐器,坐在地毯上,发型奇特。人物大多采用半浮雕技法,都为阴刻线。宋代带饰板与唐时差不多,但以汉人为主,其立体形象以小孩多见。小孩的面部界形似葱管,在鼻子两侧刻出两道阔线,口形很小,耳朵贴在面部,眉上有两道阴刻的“八字眉,这点是宋代小孩最明显的特征;小孩的脚一前一后,衣服皱诏都是细小变形的阴刻线,裤子常见为方格‘米字纹手中多拿荷花。元代玉带饰板多为长方形,人物多穿蒙古服饰窄袖,短裙,脚穿皮靴。带饰板上普遍采用深凸透技法常见钻凿时留下的小点。从明代开始,玉雕人形变化较多面部刻划简单,一般都是蒜鼻,刀锋很硬,笔笔见锋。清代玉人选料严格,雕玉精致,打磨光滑。面部五官立体感强,眼眶上面出现阴刻细纹,口部用斜刀法,突出了唇皮,衣服宽大,袖长,手中一般持花草,与宋时小孩截然不同。汉玉佩辟邪镇宅西汉的玉器形制特点可说上承战国,变化不大;但到了东汉,新疆白玉源源流入中原,而且出现不少辟邪压胜”的器形,有些玉佩又摹拟神秘的神话故事,更有不少如玉猪和玉坤等陪葬的明器。那时不少人相信玉可以辟邪、护身,甚至使尸身不朽。最早发现的汉玉当中,有一件和田玉,为羊脂白,一双翅羽人骑奔马、踏祥云,神态自若,幻游太空,这反映了汉代“羽化登仙”的思想。14 汉代以玉制弊具之风甚感,认为可以使尸体不腐,庇佑灵魂。不过有些专为殉葬而制的明器,质地和做玉皆很马虎,故站在现今的收藏角度而言,来可因为属汉玉而过度重视。除了有历史性外,质与玉皆应讲究,始合保值之道。东汉的玉器在琢刻技术上便有很大的进展。其中一些玉佩皆甚多阴线刻,而且细微道劲,非后访者可比。明代高濂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礁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一交接断续,伊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汉玉颇多螭纹,如税上榜虎、编钮印、双墙玉璧等。愧是汉以前代表龙的纹饰,有人相信是祖先的来源与氏族的标志之一,后人更认为它们有镇宅驱邪之功。汉代玉器除了佩饰外,还有一种刚卯,是正方形的短柱体,四面刻吉祥语,用彩线穿过中间的孔。是反覆刻划而成,其中一些服法巧、钩字细。那时的人认为佩在身上,可以拔除不祥。现今亦有人佩来护身的。千姿百态的玉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包括玉杯、玉盘、玉碗、玉奁、玉灯、玉烟壶、玉熏炉等,它们均具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是玉器中重要一项。商代已出现该类玉器,如妇好墓出土的玉簪,周身饰三角形几何纹、兽面纹、菱形效,造型端庄稳重图案精美。唐、大元、明、清代,玉器生活用品走向下层社会,数量和种类大增。玉熏炉大约出现在唐宋,至明清时达到顶峰,在宫廷,官员家中广泛使用,工艺精湛,无与伦比。熏炉一般由器盖、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回腹、圆口、带圈足或柱状足,有双耳;器益则全部镂空,差顶一般是技状镂空体,或雕成动物状。另外,也有其他形状的如回盒状,仙鹤状、龟状等。它的使用方法是炉中放置点燃或干点燃的香料,其香气由盖部的空处向外散发。清代玉烟嘴由嘴口和管道组成,造型有预节形、方形、圆形等。玉烟壶不仅用于贮存鼻烟,亦是玩赏和显示身份之物。烟壶用玉。一般选用产自河中的子玉,子玉体积小,玉质温润晶莹,凝脂光泽,非常雅致,生活用品也有大型器,如陈设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内的元代读山大玉海,即玉缸,口径135-182厘米,腹径493厘米,膛深35厘米,高70厘米,可贮酒三十余石,气魄非凡。开了古代大型玉雕的先河。清代的玉婉造型如瓷碗,有的圈足底下有年款,用的子跟琢或用金。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