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

ID:11209465

大小:121.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_第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_第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_第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_第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 李彬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学时:3/48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史本课程的宗旨,在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点讲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包括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以及新闻教育、新闻研究等方面的演变,同时对其间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生平活动进行评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古为今用的目的。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一种历史观与新闻观,培育专业素养与职业认同,从而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发展廓清目标与方

2、向。宗旨与目的课程纲目引言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二章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第三章西风东渐与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端第四章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第五章南京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第六章新中国:风雨苍茫话新闻主讲教师: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联系方式:62794979(0)13671032459leebin@tsinghua.edu.cn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引言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我国新闻史的学术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传统新闻传播向现代新

3、闻事业转型之际。据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先生统计,从1917年第一部新闻史专著出版到1998年,各类新闻史著作累计已达200余种,发表的文章约5千篇。这些著作大都遵循着同一种模式,或者说由戈公振所开创的同一种研究范式。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续)戈公振先生(1890~1935),是我国新闻史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中国报学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至今仍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和精当的论述为学界所推崇,与前朝学人的传世之作一道并为20世纪的学术经典。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

4、续)方汉奇先生以无征不信的求实态度,延续着戈公振开辟的新闻史研究传统。他的名山之作——《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以其独特的体系、广博的史料、隽永的文字,而一直受到学界的普遍称道,成为戈公振之后又一部广受征引的著作。1987年,该书实至名归地荣获第一届吴玉章新闻奖(一等奖)——我国新闻学的最高奖。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续)如果说戈公振先生是单兵作战,那么方汉奇先生则通过著书立说和传道授业而形成一个遍及大陆的学派。皇皇三大卷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可

5、以说是这个学派的集大成之作。2002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著作一等奖。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续)这部由方汉奇先生总揽其成的巨著,几乎囊括了目前国内新闻史方面的硕儒颀宿,近50位作者均为一时之选。三卷累计260余万字,约3600页。其姊妹篇、同为三大卷200余万字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既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也为20世纪的中国新闻学划上圆满的句号。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续)这一发端于戈公振先生而成型于方汉奇先生的新闻史研究模式,其要义在于按照客观的、如实

6、直书的史家传统,厘清新闻事业的演进线索,勾画新闻活动的真实面貌,揭示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而随着这一模式达到其顶峰,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新的模式即将诞生。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续)这种新的模式,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换:一是从微观的考据向宏观的把握转换,二是从表象的观察向深层的透视转换,三是从事实的描述向意义的阐发转换。一句话,由“史实”与“学术”层面,向“义理”与“思想”层面转换。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续)这种新的模式,已为20世纪以来许多史学实践所肯定,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

7、、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黄仁宇的“中国历史”系列等,都是影响深远的典范。这些典范的共性,在于它们均具有一种大历史观,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中国新闻史学的源流(续)本课程旨在遵循这种新的史家范式,不求在无穷无尽的史实上斤斤计较,而望在新闻传播与社会历史的宏观层面上逐渐展开。在这种追求中,实际上也隐含着一种历史哲学的理念。二、历史哲学VS历史科学历史科学:记录历史的学问。如司马迁的《史记》,如“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历史哲学:反思历史的学问。如马克思恩格斯

8、的《共产党宣言》,迄今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二、历史哲学VS历史科学(续)在我国,历史科学一向比较发达,前有司马迁的《史记》,后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史传。而历史哲学则相对薄弱。直到24史基本出齐的明清之际,才陆续出现顾炎武的《日知录》、章学诚的《文史通议》、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历史哲学著述。二、历史哲学VS历史科学(续)一般来说,系统的历史哲学产生在近代的欧洲。意大利哲学家维科的《新科学》(1725年),为近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