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02455
大小:145.2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gis: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GIS: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发布日期:2009-7-15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陈非 城市,作为每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展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看到,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纵横贯通……现代化的这般繁荣在带给我们诸多便捷与享受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城市应急机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一次始料未及的爆炸、一轮迅速蔓延的疫情,在人口密集、设施密集的城市,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应急办:协调是关键职能之一 以前谈应急,我们更多指的是城市应急联动,多由公安、消防部门牵头。2
2、006年4月,国务院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使得我们的应急机制有了一定调整。在一些大的灾害发生后,我们发现,基于单一的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要调动、指挥和协调相关的各方力量。应急办成为一个涉及众多相关领域、旨在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的“运转枢纽中心”。 目前我们的政府综合应急管理机构分为三级: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各级应急办根据其工作重点,分别构建不同功能层次的应急应用系统。国家级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在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协调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联合行动;省级的职责中,协调和处置的功能兼备,既要负责协调省级政府部门,应对和处
3、置突发事件,同时又负责与国家级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地市级则主要负责具体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GIS:成为应急的基础设施 灾难,很多时候会成为我们完善相关体制的一个契机。2003年的SARS、去年的5.12大地震,对我们的应急体系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地震之前的2006年,我们就已经建立了一套综合应急机制,但是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还是对我们的应急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迫在眉睫! 应急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体制、机构、流程、人员、软件、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GIS作为我们研究人与自然空间关系的一种创新技术,已经
4、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政府信息化的日常业务中。利用GIS技术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产生的信息,是一个大的趋势。对于应急来讲,相关的人、物、事件、机构都与地理信息息息相关,地理信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从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急建设应以GIS为核心。相反,GIS的作用应定位为“时刻准备着”——在应急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业务流程、任何一个场景,当涉及空间位置应用时,GIS都以应急系统所需的方式提供适合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GIS应成为应急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包括应急所需的基础空间数据、防灾减灾分析模型等,
5、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同时,GIS还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和服务访问接口,以方便与应急系统的其他应用进行衔接。防灾减灾同样重要 国家针对突发事件,大致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一般,应急管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防灾减灾阶段、应急准备阶段、应急响应阶段以及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以前,GIS大多用于应急指挥,即事件发生后通过GIS进行事件定位、人员派遣、现场指挥的辅助支持等,形成“重处置、轻防范”的一种格局。其中的部分原因,是防灾减灾涉及的信息量大,专业的分析模型不充分,执行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很难建立一套基于科学依据的
6、、具有指导和辅助决策作用的、有较强执行力的预案。 事实上GIS是防灾减灾的一个利器。GIS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工具,能够集成和整合外部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各类物理致灾因子和承灾因子,进行脆弱性和风险评估分析,形成有效的灾害预测计划,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在这方面,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一些做法为我国的应急减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与ESRI合作,推出了灾害评估和损失预测模型和后果评估工具包,将GIS技术融入灾害前、中、后的评估当中。通过模型建立的国家级数据库,包括人口统计、建筑、重要设施、交通、电力以及高危设施的数据。而且该模型构建于Ar
7、cGIS系列产品之上,可以针对地震、飓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测。而后果评估工具包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灾害评估模型包,包括伤亡和毁坏情况评估工具集,以及人口和基础数据。这些模型基于地图的可视化,对灾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在灾害准备、降低灾害损失、灾害响应以及灾后恢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GIS,人们可以准确地找到潜在的危险位置,并对其可能导致的紧急事件或灾难进行直观的演示。GIS软件的三维分析、空间分析、拓扑分析等高级分析建模功能能够判断哪些建筑、设施处于危险范围内,哪些范围内的人口会受到威
8、胁。根据危险评估的程度,采取对受威胁建筑设施进行加固或迁址、加强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