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97370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0
《论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存档资料成绩: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课程报告书所属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 题目论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分院 电信分院 专业班级11电力(4)班34号 学 号2011021047063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5日摘要:智能电网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发展的是坚强智能电网,具有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特点。建设智能电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调整我国区域能源不平衡的问题,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支持,促进各种电网相关技术全面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化
2、石能源的替代。同时可以降低电网企业的运营及建设成本,减少发电装机投资和发电环节运营成本。坚强智能电网所使用的特高压输电具有远距离、大容量和低损耗的优势。预计到2020年,建设运行智能电网实现的节能量相当于减少社会能源投入约1392亿元,并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约13.8×108t。我国已在与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的清洁能源技术、电网储能技术、输配电技术、用电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标准与规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在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电网项目核准、电价、资金政策和标准制定方面给予支持;并应尽快启动智能电网框架设计,建
3、立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政府应根据电力市场的垄断状况,制定出适合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投资及控股制度。关键词:坚强智能电网,特高压,节能量,输配电技术,信息通信,标准规范,垄断1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国外大面积停电所带来的强大冲击,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对电力供应的安全性、电能质量等问题更加关注,围绕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可再生能源替代、分布式电源发展与管理、电力供应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创新等,陆续启动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有关智能电网的应用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智能电网在欧美国家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4、,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的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这标志着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已全面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1]。2智能电网在不同国家的内涵智能电网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含义。美国的智能电网是统一智能电网,强调“全国统一、可靠、降损、高效、投资拉动、可再生能源接入”;欧洲是超能智能电网,强调“供电安全、跨区电
5、力交易和输送、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环境保护”;日本是发展新能源发电等分布式电源,主要是利用家庭进行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主要体现在蓄电池技术领域,太阳能发电的电量可通过蓄电池存储。我国是坚强智能电网——要足够坚强,满足安全、可靠的供电要求,要更加智能,满足运行灵活、方便、开放的服务要求;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的电网,具有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特点。坚强智能电网有别于传统电网的
6、一个显著差异在于,坚强智能电网通过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广域、全局的信息实时共享,它打破了传统电网存在的隔离,打通了电网内部的信息孤岛,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通过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3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性3.1调整我国区域能源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呈逆向分布,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以及西南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基地式的能源开发格局。总体来看,位于西部和北部的大煤电基地、位于西南的大水电基地距离东部电力消费地区遥
7、远,需依托先进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才能实现能源基地的大规模电力外送。国家一直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但由于当地电力对可再生能源需求有限,无法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需要通过电网远距离输送到负荷中心地区,对电网而言,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电网体系,以实现西部电能向东部输送,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序接入,并通过先进的调度和控制技术,实现各种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力输配的安全性和经济性。3.2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能源结构需进行调整,提供支持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高居世界榜首,这一现实情
8、况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根据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长期以来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能源需求,正是导致我国温室气体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