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96019
大小:6.95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石油大学浅层地震地震实习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层地震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14-目录第一章前言31、实习目的32、实验内容3第二章施工设计31、工作方法概述32、激发条件与震源选择43、接收条件的选择4第三章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51、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52、数据处理73、地质解释10第四章 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131、折射波法的基本原理112、数据处理113、地质解释13第五章结束语131、结论、建议与体会132、主要教材与参考书14-14-第一章 概论1、实习目的浅层地震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专业课教学后开设的一门实习课程,也是一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
2、学试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加深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具体的实习目的有:.了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学会相应方法来进行资料处理;.学会解释地质目标。2、实习内容2.1工区概况本次实习的场地位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医院旁的实习场地,场地是长方形的,北边靠近长江路,南边是校医院,东边毗邻校
3、体育馆,西边是河流。本次实习的测物有两个,位于靠近河流的西侧,以南北向排列间隔为40米左右。2.2实习方法用两种方法(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法、浅层折射地震勘探法)进行勘探。每种方法一条剖面,剖面为同一测线。并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本次实习采用的观测系统是一共有48道,但是其中只有24道接收,向前滚动依次采集地震数据,偏移距为1米,炮检距为1米,可以对待测物5次覆盖,采用两边激发的方式激发,这样,既可以完成反射波法的数据采集,同时,也可以完成折射波法的数据采集,而且不会影响到对待测物的探测。第二章 施工设计1、工作方法概述-14-野外施工是浅层地震勘探的重
4、要环节之一,必须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抓好基础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原始资料要齐全准确,并尽可能地提高勘探效率,野外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现场踏勘、试验工作和完成生产任务。1.1现场踏勘工作之前,必须收集工作地区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初步了解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地形情况,估计和确定进行地震勘探的可能性和可能取得的地质效果。1.2试验工作目的在于根据任务和工区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如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观测系统、道间距、炮间距、测线长度等需要通过具体试验来确定,总的一个目的是如何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从而得到最佳的工作效果。各条件直接是相关联
5、的,往往在改变其中一项就会影响记录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必须注意相互配合,在生产过程中若遇到新问题,可再次安排试验工作,解决疑难问题。1.3完成生产任务根据地质任务和实地情况、试验结果,确定测区范围。在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正确地布置测线,用恰当的方法取得资料和进行解释,以得到最后成果。2、激发条件与震源选择2.1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使有效波有相当强的能量,干扰波相对微弱;.使有效波的频谱与干扰波的频谱有相当大的差异;.在同一震源点激发时,地震记录有良好的重复性。2.2震源浅层地震勘探方法通常以锤击震源为主。-14-为了减少锤击时地表形变引起的能量损耗,在锤击点
6、上铺一块与铁锤重量相当的锤垫。锤击时注意将锤击开关引线接好,否则,有可能影响实验完成。2.3震源排列长度与震源点间距的选择排列的长度L,取决于工作方法,目的层的深度及震源能量的大小。3、接收条件的选择3.1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地震记录是研究地质现象的原始资料,因此在选择最佳激发条件以确保有效激发地震波的同时,应选择良好的接收条件。从而保证地震记录具有如下特点:.有效波突出,并有明显的特征;.与各地震界面相应的有效波层次分明,波间关系清晰;.干扰波少,强度弱并容易分辨。3.2检波器性能的选择检波器分垂直检波器和水平检波器;速度及加速度检波器。我们此次实习所用
7、检波器是垂直速度检波器。3.3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在野外施工中,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对地震记录的质量有严重的影响。检波器应该插紧与地面结合好,检波器附近不应有树丛、杂草等易于受风影响的干扰物,以减少或避免风吹草动形成的微振干扰。第三章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1.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14-1.1观测系统本次实习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于多次观测系统分为双边放炮和单边放炮两种形式。对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主要要求是:必须使所研究界面长度范围内的全部反射点(或反射段),都能得到相同次数的覆盖。但每放一炮所能研究的界面长度有限,因此设计观测系统时首先需要沿测线等间隔地布置炮点位
8、置,依次激发,并在相应的接收段上进行记录。炮点间隔或每次放炮后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