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

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

ID:11192781

大小:136.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_第1页
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_第2页
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_第3页
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_第4页
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四大宗教基础知识简介(一)中国宗教知识概况:1、宗教的产生: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认为在自然现象中,有一种超脱万物的力量,并将其人格化,作为神灵崇拜,辅以一定的仪式形成了宗教。经历了一神到多神的转化。2、中国宗教的特点:中国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特点:第一,必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第二,必须有显著的民族性。第三,汉族主要受到了儒家思想影响,注定中国宗教具有务实性。(二)中国的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佛教大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称为“释

2、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生活年代大概与孔子同时期。为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尼泊尔南部)的净饭王太子,其母亲叫摩耶夫人。佛祖四大胜地——KCB齿轮油泵A佛祖诞生于蓝毗尼花园。公元前565年4月8日,后来成为“浴佛节”29岁出家苦修6年,35岁发现苦修不是解脱的道路B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终于大彻大悟,得道。C鹿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法。D80岁时在拘尸那迦圆寂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可调压渣油泵要点提示:3个600年(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

3、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改革后的教派)。(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高压渣油泵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KCB-300(1)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2)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齿轮油泵kcb55罗汉(不再轮回)——菩萨(帮助众生)——佛(自觉到圆满)(3)密乘佛教:自称受法

4、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俗信仰为特征。注意:密宗自称受佛祖秘密传授,而其他教派称为显宗。高压渣油泵佛教的传播(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为主)、密乘佛教(为主);(2)以传播路线划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3)以经典语言划分: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4)传播国家或地区:A、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传播;B、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传播;C、

5、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主要在中国(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传播;KCB齿轮油泵汉族地区佛教传播: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开始传入中国,史称“伊存授经”。到2008年,传入中国佛教已经2010年。螺杆油泵(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译传阶段:(2)隋唐两代: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开宗立派:螺杆油泵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最早)、华严宗(《华严经》)(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唐僧创立:西安大雁

6、塔翻译经书)、律宗、净土宗(民间影响最大,形式最简单)、禅宗(流传最广——顿悟,心即佛)、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B:小乘佛教——云南地区。YHB卧式齿轮润滑油泵C: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讲究神秘性、萨迦派——红白黑三色,所以称花教、噶举派——白教——一切皆空、格鲁派——黄教(15世纪宗喀巴创立——势力最大),苯教——黑教。藏传佛教四个特点:咒术性,对喇嘛异常尊崇,活佛传世,宗教政治合一。煤焦油泵活佛转世——活佛不结婚,圆寂后,灵童转世,程序——金瓶撤签。顺治康熙分别于1653年册封达赖,17

7、13年册封班禅尔德尼,从此继续下来。目前,达赖14世,班禅11世。(3)宋元明清四朝:与中国文化全面融合分阶段,元明清三代精英佛教停滞衰退,大众佛教长足发展;(4)近代:以禅宗为主,且禅净双修KCB齿轮油泵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四圣谛)可调压渣油泵A、苦谛: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高压渣油泵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KCB-300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8、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五生因之苦。B、集谛:《苦谛经》以“到处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渴爱”为苦的原因;无名,渴爱引起的贪。贪嗔痴。C、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磐nirvana也较圆寂,灭度。超脱生死,不再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