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社会心理学部分模拟卷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五、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试述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可以说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任何社会中,家庭都无疑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原因分析:(1)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3)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
2、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家庭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化和养育,举例说明相关理论:如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2、试述幼儿如何从感觉活动中发生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婴儿刚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手脚与周围的玩具视为同样的性质的东西并加以摆弄,这时是没有自我意识。但当他表现出抓、咬、摸自己的手脚的行为时,就
3、发生了被抓、咬、摸得各种感知活动,而当他抓玩具时,却并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于是对这些食物逐渐加以区分出生后一年,儿童冲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是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后来,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也就是儿童意识到它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约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儿童约在两三岁的时候,通过言语交际开始掌握代名词。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
4、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做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3、试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影响原因: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能充分享有自由的机制:(1)同辈群体中的伙伴不是由成年人指定或强加的(221)同辈群体的活动不是由师长硬性规定的(3)在同辈群体中,个体间彼此敞开思想
5、,自由探讨任何想探究的问题(5分)积极影响(实例)(5分)消极影响(实例)《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一一、单向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B)。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D.列朋的《群众心理学》2、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是(A)。A.自我意识B.角色扮演C.社会自我D.社会化3、“美的就是好的”这句话反映了了印象形成中的(A)。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4、学习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叫(B)A.发
6、展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5、以下哪个不是社会认知所包括的内容:(C)A.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B.对人际关系的认知C.对社会环境的认知D.对他人性格的认知6、自我意识中不包含下列的哪一项:(C)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现实自我D.心理自我7.态度的核心是(B)(A)动机(B)情感(C)信念(D)价值8、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B)。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社会扩散D.群体极化9、曹操的“望梅止渴”属于(D)现象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10、人们运用语言符
7、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是(B)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人际交往D.社会影响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21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ABE)A.社会哲学阶段B.经验描述阶段C.社会评价阶段D.前科学阶段E.社会分析阶段2、社会知觉有哪些特性(ABCD)A.直接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E.间接性3、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分为(ACD)A.生理自我B.意志自我C.社会自我D.心理自我E.观察自我4、由于旁观者介入而影响了个体的利他行为,其可能原因是(ABD)(A)责任扩散(B)社会抑制(C)角色
8、期望(D)从众(E)自尊5、社会化的种类包括(ABCDE)A.基本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发展社会化D.再社会化E.反向社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