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8005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07
《川大11年秋《公共关系学》第二次作业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首页-我的作业列表-公共关系学第二次作业答案你的得分:100.0完成日期:2012年09月11日09点37分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2年09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共关系学专门研究( )(A)A.组织与公众传播沟通问题B.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稳定问题C.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传播沟通问题D.组织的内部运营问题 2.在公共关系中,将追
2、求平等和双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而形成的公关观念,一般称为( )(B)A.协调观念B.互惠观念C.传播观念D.服务观念 3.美国著名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 ) (B)A.一种传播管理行为B.一种管理职能 C.一门艺术和科学D.一种公众性的关系4.美国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 )(A)A.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B.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主张 A.提出了"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B.提出了"凡宣传皆好事"的命题 2.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门学科
3、,最早产生于( )(D)A.法国B.奥地利C.英国D.美国 3.中国最高的公共关系组织——中国公关协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是( )(B)A.1985年在广州B.1987年在北京 C.1986年在上海D.1987年在天津 4.某人在组织公关部中主要负责评估组织的形象和公关工作的效果,以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他属于( )(C)A.公关计划人员B.公关技术人员 C.公关调查分析人员D.公关传播人员 5.组织的全员公关培训即指对全员进行公关教育,其重点是( )(B)A.公关知识普及教育B.公关思想及意识教育
4、C.政治思想教育D.公关能力教育 6.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对本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 )(A)A.直接责任B.间接责任C.技术责任D.综合责任 2.在公关人员心理素质中,其最基本的要求是( )(B)A.热情心理B.自信心理C.开放心理D.创新心理 3.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特指( )(B)A.消极受众B.积极受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 4.公共关系也称作( )(C)A.群众关系B.受众关系C.公众关系D.人群关系 5.消费者、协作者、竞争者、记者、名流、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等属于组织的( )(D
5、)A.个体公众B.组织公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 1.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 (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2.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 (D)A.自尊需要B.胜任需要C.成就需要D.优势需要3."一窝蜂"现象指的是( )(A)A.流行B.流言C.时髦D.时狂 4.首次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C)A.霍夫兰B.纳普C.布林D.阿什 5.组织的自我形象是其(
6、 )(C)A.实际的社会形象B.公众形象 A.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B.过去已建立的社会形象 2.学校利用校庆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这一活动本身表明它重视塑造自己的( )(A)A.文化形象B.产品形象C.社区形象D.环境形象 3.组织的公关形象策划要对公众进行研究,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B)A.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B.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利要求 C.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D.研究目标公众的类型 4.双向不平衡模式认为,当组织与公众发生冲突时,解决的办法是要求( )(C)A.组织改变公关行为B.媒介
7、改变行为方式 C.公众改变行为D.组织与公众共同改变行为 5.传播学界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间,关于大众传播威力研究中最流行的观点是( )(A)A.魔弹论B.有限效果论C.适度效果论D.最低效果法则 6.电视和广播媒介的共同弱点是( )(D)A.感染力较差B.功能单一 C.传播效果较弱D.传播效果稍纵即逝 2.公关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 )(D)A.资料分析法B.公众代表座谈会法 C.群体讨论法D.民意测验法 3.相互见面和离别时最常见的礼节是( )(C)A.微笑B.拥抱C.握
8、手D.目视 4.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 )(A)A.标志B.标准字C.标准色D.企业造型 5.公关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口语传播方式是( )(B)A.报告B.演讲C.会议D.谈判 1.在营销传播的所有形式中采用同一的颜色、图案及识别符号。这种方法属于整合营销传播的( )(D)A.主题线法B.统一形式法C.形象整合法D.同一外观法 2.广告定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