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53622
大小:415.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0
《安全标准化法律法规识别清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识别清单(2013年6月)一、国家法律序号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事项生效日/最新修订日颁布部门法规/标准编号相关条款说明适用部门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2.4全国人大第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46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48条男女平等。全部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第三条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
2、生产。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第七条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第三章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第五章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各部门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全国人大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第一章,第4,5,6,7,8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部分条款安全环保科劳资、组织、工会以及各单位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3、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四条保卫科安全环保科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修正)2011-4-20/2011-5-1全国人大常委会11国家主席令第47号一、将第九十一条修改为: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
4、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二、将第九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检验合格标志、保险
5、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安全环保科各单位15原第九十六条第二款作为第四款。 三、本决定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6、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第四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七十二条各部门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五号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第四条、第八条、第三十二条劳资、组织部门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
7、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第一条为保障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确定工会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三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第二十条、第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