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

ID:11145037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上传者:U-991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_第1页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_第2页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_第3页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_第4页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美学论文6000字:《审美形态学》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美学论文6000字。郭昭第《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相应审美阶段进行研究,对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或强调现实美、或重视感觉美、或关注艺术美的片面本质论、学科论、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进行了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审美形态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一、对传统美学本质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和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仅强调审美活动某一阶段的审美形态,却忽略了其他审美形态,明显存在片面性。或如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蔡仪等仅关注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或如伊壁鸿鲁学派、休漠、柏克、康德、杜威、桑塔亚那,乃至吕荧等仅关注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基本上主张美是心灵活动,是愉快;或如狄德罗、黑格尔、朱光潜等仅关注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强调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尤其主观的客观化。所谓美的本质的界定,必须涵盖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和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等所有审美形态,否则就是不全面的。但是任何一种针对某阶段审美形态,却忽略其历史发展的界定,同样是不科学的。而且,任何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抽象和界定其实都不可能是毫无遗漏的,甚至往往以漏失更具有真理意义的本质规律为代价。因为人们总是对已经引起注意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同样有理由成为本质规律但是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那些因素。所谓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的抽象常常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对具体、鲜活和复杂的形态特征的描述为代价的,而对形态特征的牺牲同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作为真理存在的可能。对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本质的抽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因为事实上不存在可以涵盖所有审美形态的概念,任何概念所能涵盖的只能是具体的暂时的审美形态,而不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5000字美学论文。 在美学史上,一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入手。这出自人们的一种思维习惯,就像研究任何一件事物一样,人们很少反思它是否合理。其实,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和研究方法一开始就错了,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现在,应当对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并找出科学的研究方法。简要地说,就是由研究美的本质改为研究审美的本质,而把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的本质问题。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这是一个语言的陷阱,因为这个命题已经暗含了美是一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从而误导人们循着实体论的思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进行美学研究。这种实体论是古代哲学形成的。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无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于是人们也认为美理所当然的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因此美学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于是就有了美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美是物质的属性之类的命题。实体本体论以及依附于它的认识论被现代存在论、解释学所取代.现代分析哲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因为美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一种主观的评价。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主观阐释的意义世界。这意味着,美也不能作为实体或它的属性来研究。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的问题时曾经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存在者,而是世界显现本身。如果本体论离开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而仅仅考察存在者,就走错了路。美学也是这样,如果不去探讨美何以可能,而去研究作为实体或实体的属性的美本身。或者不把美当作一种意义,而当作实体或其属性,就走错了路。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需要对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进行反思、批判,而不能顺从它们,因为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受到实体观念的支配。在日常经验中和科学研究中,探讨一个事物是什么,就是把这个事物当作一个实体,一个客观的对象,研究主体必须与之分离。比如你研究花朵,就必须把花朵当作客体,主体与之分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研究,才能得出花朵的植物学属性。但是美作为研究对象却不是一个实体,它不是客观的事物或者它的属性。美也不能与审美主体相分离,一旦把美与审美主体分离,美就不复存在。美也不能离开主体的美感态度,不能冷静地对待它。比如你对花朵进行审美,这时你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花融合为一,无法分离。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对传统美学本质论所进行的修正和整合,不是从最普遍意义上重新获得一定貌似新颖实则仍然不免偏颇和肤浅的本质论,而是创造性地将审美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将各个不同审美阶段的审美形态都作为界定对象,使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片面本质论在具体审美形态的描述中获得真理性地位。这就是该著作超越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体现。正如他所说:坚持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有机统一,放弃对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的界定而寻求对具有具体性和暂时性的审美形态的描述,是我们所谓审美形态学的一个基本思路。虽然这种具体描述也非无所遗漏,但相对于最为普遍意义的抽象来说毕竟漏失得少些。二、对传统美学学科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传统美学学科论,或如柏拉图、蔡仪和洪毅然强调对美本身尤其现实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美的哲学。或如鲍姆嘉通、桑塔亚那、高尔泰,甚至李泽厚等强调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等感觉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或如谢林、黑格尔、朱光潜等强调对艺术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以上三种学科论由于强调某一审美形态而忽略其他,明显存在片面性,但最受忽略的是现实美中的自然美。因休漠、鲍姆嘉通、黑格尔和桑塔亚那等对感觉美和艺术美的片面强调,最终使现实美尤其自然美逐渐被贬斥或遗忘。虽然西方现代美学尤其是英美肯定美学已经对黑格尔等否定自然美的学科论有一定程度反拨,但在我国仍有许多人将美学限定为美感学或艺术学。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美学虽有所反拨,却因忽视和贬抑感觉美和艺术美而陷人另一片面性之中。真正全面、完整的美学体系应该对包括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在内的人类审美活动各个阶段的一切审美形态进行整体观照、动态把握和历时性研究。有些著作或教材虽然注意到整体观照,但多停留在基于逻辑关系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层面。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三种审美形态分别放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相应阶段中进行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不仅成功修正和整合了传统美学学科论的片面性,而且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的理论模式,在重视历时性研究与动态描述的基础上,达到了宏观的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与微观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描述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审美形态学体系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三、对传统美学形态论尤其审美形态学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传统美学形态论比较集中地体现于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之中,只是这一构想明显存在片面性。在国外,虽然雷蒙德《艺术形式的起源》(1892年)、帕克《艺术分析》(1926年)和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年)早已提出了审美形态学的学科概念,但是他们明显受到艺术核心论的影响,如门罗主张根据研究范围将美学分为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和审美价值学,仅仅将对形式和风格进行的描述性分析被称为艺术形态学或审美形态学,他所谓审美形态学其实仅是艺术形态学:在国内,叶朗虽然不满门罗的界定,将审美形态学与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等平列,将诸如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和喜剧、荒诞、中和等审美范畴作为审美形态,但是他所谓审美形态学是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圈中,如何凝结成代表文化大风格的审美范畴形态,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以及它们自身又如何发展演变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的阐述,仍未彻底摆脱艺术范畴的制约,充其量不过是审美范畴学或文化风格学。至于李泽厚界定为审美能力(趣味、观念、理想)的形态学,将审美形态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闭,其所谓审美形态学只是审美能力形态学或审美感觉形态学。这些美学家力图在更大视野对审美形态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进行界定的理论构想,无一例外地暴露出缺乏整体把握审美形态和彻底整合传统美学片面形态论的能力的缺憾。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不仅对人类审美活动各个阶段的审美形态进行了整体观照,而且在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把握中横向比较和阐述了各自的审美性质,使现实美的自在性、本原性、实体性,感觉美的自觉性、我在性、图式性,艺术美的自为性、理想性、书写性的横向逻辑对应关系显得一目了然,使传统美学诸理论尤其本质论在审美形态的性质阐述中获得修正、整合和超越,不仅在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中对各个审美形态进行了成功分类,而且创造性地将艺术美划分为实体艺术、图式艺术和书写艺术,恰巧与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相应的实体性、图式性和书写性的审美性质相对应,使艺术美各个类型的特征与各个审美形态的深层逻辑联系和形态相似性获得前所未有的揭示和凸现。更具创造性的是通过对现实美的自然美与人工美、感觉美的感性美与理性美、艺术美的实体美、图式美与书写美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类型特征的横向比较和微观梳理,使传统美学及其审美类型学在审美形态的类型特征描述中获得修正、整合和超越,不仅将诸如现实美创造的内容律与形式律、感觉美创造的完形律与解构律、艺术美创造的模仿律与叙事律等向来深受关注却从未获得明确命名和系统阐述的创造法则进行了明确命名,并对其内在逻辑联系进行了系统阐述,而且将诸如现实美的平衡律与失衡律、感觉美的心理律尤其时空律、艺术美的兼容律与背弃律等一些在其他领域已经受到阐述却在传统美学中没有引起广泛注意,或者阐述有所偏颇和片面的规律和方法也作为创造法则进行了明确命名和系统阐述,使传统美学乃至审美创造学最受忽视的创造法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在创造法则的阐述中获得修正、整合和超越。不仅将秀美与壮美,审美快感与审美痛感,意象的兴象喻象抽象、众象动象整象、实象虚象超象等真正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审美范畴作为审美范式分别置于相应审美阶段的审美形态中进行了阐述,而且创造性地阐述了诸如秀美的形式平衡与壮美的内容失衡,审美快感与审美痛感的对立与统一表征,各种意象的生成、构成和书写特征等各种审美范式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对审美范式的创造性阐述中成功实现了对传统美学乃至审美范畴学的修正、整合和超越,使其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建构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美学论文6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进入艺术类论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