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35167
大小:19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0
《钢筋下料计算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中心线长度的钢筋下料计算方法1 钢筋下料长度应根据构件尺寸、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几何形状和钢筋弯钩增加长度等条件进行计算。 1.提到钢筋下料计算,一般都会涉及“量度差值”或“弯曲调整值”这两个概念。特殊角度的“量度差值”或“弯曲调整值”一般教科书上都有,但是非特殊角度,譬如70°、80°的“量度差值”或“弯曲调整值”在现成的文献内就查找不到。 2.各相关文献上的“弯曲调整值”或“量度差值”是取弯曲直径2.5d演绎得到的。现如今的纵向钢筋弯曲成型的弯曲直径也不仅仅限于2.5d,已经有4d、8d、12d、16d等几种不同弯曲直径的要求,现有文献上的“弯曲调整
2、值”或“量度差值”没有考虑这种变化了的要求。 3.钢筋在弯曲成型时,外侧表面纤维受拉伸长,内侧表面纤维受压缩短,钢筋中心线的长度保持不变。 4.电脑和AutoCAD已在业界普及,专业计算器的编程计算功能也日益强大。 鉴于上述几点因素,我们认为依据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用AutoCAD或徒手绘制一些简单的计算辅助图形,直接进行基于中心线长度的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可以有效指导钢筋下料。 本文就当前最常用的一些角度,从基于钢筋中心线长度出发,进行了详尽的演绎,可供同行师友在从事钢筋的施工下料、监理、造价计量和审计等N多工作环节中参考使用。 1.180°弯钩增加6
3、.25d的推导(如下图) ·现行规范规定,Ⅰ级钢的弯心直径是2.5d ·钢筋中心线半圆的半径就是2.5d/2+d/2=1.75d ·半圆周长为1.75dπ=5.498d取5.5d 平直段为3d ·所以180度弯钩增加的展开长度为 8.5d-2.25d=6.25d 基于中心线长度的钢筋下料计算方法2· 2.135°箍筋弯钩增加11.9d的推导(弯心直径2.5d)(如图) 135°弯钩增加的展开长度推导用图 现行规范规定,抗震箍筋需要做135°弯钩,弯钩的平直段需要10d,且不得小于75mm。我们还是遵循“钢筋弯曲时,外侧纤维伸长,内侧纤维缩短,中
4、心线长度保持不变”思路来演绎这个135°钩所需要的增加长度。 弯心直径还是2.5d,钢筋中心线半圆的半径还是2.5d/2+d/2=1.75d, 135°圆心角对应的圆周长度=5.498d×135°/180°=4.123d。 所以,135°钩所需要的展开长度为 10d+4.123d-2.25d=11.873d可取11.9d 这个11.9d仅仅适用于箍筋,不适用于纵向钢筋。这是从箍筋的外缘计算的长度,如果从箍筋的弯前平直段算起,则为14.123d。 3.135°机械锚固弯钩需增加7.89d的推导图3135°弯钩增加的展开长度推导用图 现行规范规定
5、,纵向钢筋机械锚固的一种做法是在端部做135°弯钩,弯钩的平直段长度为5d,弯心直径是4d,所以纵向钢筋中心线圆的直径是5d。 135°圆心角对应的圆周长度=5d×3.1415927×135°/360°=5.89d 所以,135°钩所需要的展开长度为: 5d+5.89d-3d=7.89d 这个7.89d适用于纵向钢筋的机械锚固。是在纵向钢筋外缘计算的长度的基础上,每个机械锚固另外增加7.89d的长度。基于中心线长度的钢筋下料计算方法34.90°直弯钩增加12.07d的推导(d≤25mm,弯心曲直径≥8d)(如图4)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
6、11-2001)规定,抗震框架纵向钢筋锚固需要≥0.4laE+15d,同时规定,当纵向钢筋直径≤25mm时,楼层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接点弯曲的弯心内半经≥4d,我们推导这个弯钩的展开长度。 弯心半径4d,弯心直径是8d,钢筋中心线1/4圆的直径是9d。 90°圆心角对应的圆周长度=9dπ×90°/360°=9dπ/4=7.07d。 所以,90°钩所需要的展开长度为: 10d+7.07d-5d=12.07d 本12.07d适用于梁纵向钢筋直径≤25的抗震楼层端节点。 5.90°直弯钩增加11.21d的推导(d≤25mm,弯心曲直径≥12d)(如图5)
7、 现行规范规定,抗震框架纵向钢筋锚固需要≥0.4laE+15d,同时规定,当纵向钢筋直径≤25mm时,弯心内半经≥6d;当纵向钢筋直径>25mm时,弯心内半经≥8d,首先我们推导纵向钢筋直径≤25mm时需要的展开长度。弯心半径6d,弯心直径是12d,钢筋中心线1/4圆的直径是13d。 90°圆心角对应的圆周长度=13dπ×90°/360°=10.21d。 所以,90°钩所需要的展开长度为:15d-7d+10.21d-7d=11.21d 这个11.21d适用于抗震框架纵向钢筋直径d≤25mm时的锚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