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25323
大小:161.09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0
《甘肃省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2013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甘肃省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2013年一、单项选择题1、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______。 A.“六项规定” B.“十项规定” C.“八项规定” D.“九项规定”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______。 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五位一体 D.六位一体3、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______。 A.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B.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C.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D.公平和效率的关系4、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____
2、__。 A.均衡发展 B.跨越发展 C.内涵发展 D.科学发展5、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是______。 A.努力建设生态中国 B.努力建设绿色中国 C.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D.努力建设环保中国6、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______。 A.城乡发展均等化 B.城乡发展一体化 C.城乡发展同步化 D.城乡发展现代化7、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______。 A.兴国之要 B.立国之本 C.兴国之魂 D.治国之策8、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名称是______。 A.辽宁舰 B.大连舰 C.青岛舰 D.上海舰9、学习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______。 A.熟读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 C.密切联系群众 D.理论联系实际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征是______。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唯物辩证性11、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是承认真理是______。 A.客观的 B.可知的 C.主观的 D.正确的12、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______。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意识13、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是______。 A.生产资
4、本、流通资本和银行资本 B.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C.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14、“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属于______。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5、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______。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共产主义原理》的发表 D.《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发表1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以下
5、表述中不属于“三大差别”的是______。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______。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8、毛泽东在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报告是______。 A.《论新阶段》 B.《反对本本主义》 C.《古田会议决议》 D.《改造我们的学习》19、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6、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______。 A.基本理论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20、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改革是______。 A.基础 B.前提 C.动力 D.目的2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______。 A.股份制 B.合作制 C.公有制 D.私有制2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关键是______。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23、构建社
7、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______。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24、在我国现阶段,国家的领导阶级是______。 A.农民阶级 B.知识分子 C.工人阶级 D.新的社会阶级25、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__。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26、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______。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27、中国近代史
8、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______。 A.《十款天条》 B.《原道觉世训》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