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06450
大小:2.31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8-07-10
《毕业设计--水箱液位控制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VI页题目基于PACSystemsRX3i的水箱液位控制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班级自动化1班学生姓名陈成学号20082477发题日期:2011年11月17日完成日期:2012年6月15日题目基于GEPACSystemRX3i的水箱液位控制设计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PAC系统是继PLC、DCS之后的新一代控制系统,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一种新型的、实用的多功能控制器平台,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GEPACSystems提供第一代可编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为多个硬件平台提供一个控
2、制引擎和一个开发环境,与现有的PLC相比具有更强的处理速度和通信速度。液位控制是常见的工业过程控制之一,它广泛运用于水塔、锅炉、高层建筑水箱、罐、工业化工槽等受压容器的液位测量。在设计中针对水箱实物模型,要求熟悉RX3i系列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和基本指令,利用GEPACSystemRX3i编制PAC程序完成水箱液位PID控制。利用iFIX组态软件,将液位控制中的重要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通过调用采集的数据,设计液位监控画面,以图形和图表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工业现场信息,实现液位状况的实时监视。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1.查阅有关PACSy
3、stemRX3i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文献,学习PACRX3i系统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编程环境等相关知识。2.学习PAC指令的应用。3.完成基于GEPACSystemRX3i的水箱液位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VI页4.学习组态软件iFix程序开发。5.完成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的监控界面设计与调试。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16周)第一部分GEPACRX3i系统等相关知识学习和实验(3周)第二部分利用PAC编程软件进行梯形图程序开发(2周)第三部分完成基于GEPACRX3i系统的液位控制设计与调试
4、。(4周)第四部分完成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的监控界面设计与调试(4周)第五部分撰写论文(2周)评阅及答辩(1周)备注指导教师:王茜2011年11月17日审批人:年月日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VI页摘要液位控制是常见的工业过程控制之一,它广泛运用于水塔、锅炉、高层建筑水箱、罐、工业化工槽等受压容器的液位测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产的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提高液位控制系统的性能显得十分重要。PAC系统是继PLC、DCS之后的新一代控制系统,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控制器平台,广泛应用工
5、业控制领域。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PACRX3i液位控制系统设计进行研究。本设计采用了PACSystemsRX3i控制器对水箱液位设备控制进行了系统设计。主控器采用PACSystemsRX3i系列的IC695CPU310模块,控制对象为实验室的水箱液位设备,采用以太网进行通讯,用PME软件完成了系统硬件配置,各个模块的的梯形图设计与调试,实现了任意液位高度的手动/自动调节。在系统远程监控方面,利用IFIX软件进行了远程监控界面的设计,通过对液位数据的采集、处理、输出处理,实现了对液位高度的实时监控、自动/手动的无扰切换、报警显示等功能
6、。本论文分三部分。在简要介绍了PACSystemsRX3i系列PLC的硬件模块、工作原理和梯形图等基础知识上,给出了PACSystemsRX3i梯形图编程和实验设备的组态,最后通过现场总线(以太网总线)将现场设备和节点连接。实现了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关键词:液位控制;PACSystemsRX3i;实时监控;以太网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VI页AbstractThelevelcontrolisoneofthecommonindustrialprocesscontrol,itiswidelyusedincoolingtowe
7、rs,boilers,high-risebuildings,watertanks,tanks,industrialchemicaltanklevelmeasurementofthepressurevessel.Withtheadvancesintechnology,productioncontrolaccuracyrequirementsarehigh,sotoimprovetheperformanceoftheliquidlevelcontrolsystemisveryimportant.ThePACsystemisfollow
8、inganewgenerationofPLC,DCScontrolsystem,acombinationofcomputertechnology,automaticcontroltechnology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