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

ID:1110509

大小:161.4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7

上传者:U-2913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1页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2页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3页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4页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年第$期外语学刊!""#,,34$总第$!%期&’()*+,-.,+/.+)()0).(12056789,34$!%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吴慧坚(广东教育学院,广州:$";";)提要:脱离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来争论翻译标准,得出的结论都难免进退乏据而有失偏颇。笔者受杨晓荣教授《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一文启发,认为“以条件定标准”可以解释许多翻译现象。本文以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所作的翻译为例,通过对具体翻译个案的描写来说明翻译条件与翻译标准的关系。关键词:翻译条件;翻译标准;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整部书籍或是独立的文献(整篇或片断)这一大类属于全翻译的标准是翻译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争论译和节译的文本,而对于像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这样的著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作中所蕴含的大量翻译性质的文字,相关的研究和论述都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翻译标准是多元互补的。辜正坤先很少见。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翻生认为“: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趣味具有多译实例作一个分析,以期能对翻译条件和翻译标准的关系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译作价作具体的说明,并借以提出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最终导致具体翻译标准的多元化。”(辜正坤!"";:;@")然而,杨晓荣教授认为,这里缺!具体的条件与标准了一个控制多元标准的环,这个“缺失的环”就是条件。翻资深的译者说“译无定译”,犹资深作者说“文无定译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标准多元化,而任何一个具体法”,说的是并不存在一刀切的方法与标准,而不是说没有的翻译实践活动,都有与其相关的各种条件,明确了这些具体的标准和具体的方法。任何一项具体的翻译实践活条件,就可以为这一具体的翻译活动确定标准。“我们这动,都有相应的具体的限制性条件,至少也会涉及翻译的里所说的‘条件’,是指随个案而明确的能对翻译标准形成具体语境、译者、读者这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的具体内不同程度制约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其中包括原作性质、翻容约束了具体翻译标准的定位。《吾国与吾民》中翻译标译目的、对读者的考虑、译者状况(包括译者的翻译观)以准的定位也是如此。及由翻译活动发生的时代、地域等因素所形成的各种具体!4$翻译的语言语境限制。”(杨晓荣!""!)笔者深受杨教授观点的启发,认为在《吾国与吾民》中,作者力图全面向外国读者介绍中“以条件定标准”可以解释许多翻译现象。翻译归根到底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特别是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其基本性质之中的中国民族特性和生活风尚,其中所包容的信息量,与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评判翻译活动是否成功,既特色鲜明,又十分丰富,中国文化作了全面的介绍、阐释同样涉及到几个问题:谁翻译,译什么,为谁而译,在什么和评述,为其中中国文化典籍资料的翻译创造了特殊的语时候、什么场合翻译,翻译的目的,等等。(28A7BCD8E3B境。正是通过译、介、述、评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林语堂把!""$:#@)正是这一系列的限制性要素给具体的翻译实践特色鲜明而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成功地传输给西方活动规定了性质、策略和标准。读者。这样,书中涉及对中国文化经典资料的翻译,就不向来学者们研究文字翻译作品,视点通常都是聚集于同于一般的全译或单纯的节译、编译。在书中,译者同时·%>·万方数据 又是介绍者和评述者,无需隐形,也不受作品完整性的束的心志,译者无疑应该把“忠实”放在第一位,翻译策略以缚,可随意抽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译介,这就决定了他异化为主。在林语堂的心目中,他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的读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可以异化,可以直译,甚至可以者,显然属于第三类。在$#年代,不少美国人对中国略有“死译”。所闻,但知之甚少“,当然,他们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有许!"!译者的素养多斜眼黄脸的中国人。他们想起中国时,会想到龙、玉、!#世纪$#年代的林语堂,在中国作家群体中已是名满丝、茶、筷子、雅片烟、梳辫子的男人、缠足的女人、狡猾的天下,他同时又有用英语写作的能力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军阀、野蛮的土匪、不信基督教的农人、瘟疫、贫穷、危险。他能以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熟知西方人的口味,知他们所听见过的中国人,只有孔夫子一人。”(林太乙道应该选择什么内容、以怎样的方式介绍给西方读者。%&&*:%$$)他们对这个充满异域色彩而又神秘的、难以理林语堂自小入读教会学校,后又留学欧美,长期而全解的国度存有好奇心。为把这种神秘难解的异域文化特面系统地接受西方教育,非常熟悉西方文化。后来,再经色传达给美国读者,以满足他们求异好奇的趣味,对文献过自己的一番努力补课,他亦有了一定的国学造诣。因资料的翻译就应该以异化为主,因为只有异化的翻译才能此,他扬言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作为目突出和强化源出语文化的异域特色,才能吸引读者。标,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正!"*具体翻译标准的定位如他自己所说:“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虽然《吾国与吾民》不是一本译著,但书中涉及大量中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林语堂%&&’(:!$)诚然,当年国文化经典的内容究竟按什么标准进行翻译,无疑对全书赛珍珠选择林语堂来著述这部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也许的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林语堂身兼此书著者与译者,通就是基于这一点———中国的“心”和西洋的“头脑”。晓汉英双语,而又熟习西方社会文化,理解读者的心理需林语堂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英文著述,其中就包括了大求。他深知此书的主要功能是要向西方读者介绍富有中量翻译性质的文字,他同时也留下了谈论翻译的文字,印国特色的异域文化,而书中涉及的中国文化经典的内容正证着他的翻译实践。在《论翻译》中,林语堂强调翻译“须是这种特色的体现。因此,想要牢牢抓住目标读者认知异以中西文相当的造就为基础”,同时也要考虑“译者之目域文化的好奇心,在书中则无论是“著”还是“译”,林语堂的、工具、方法,问题”。(林语堂%&&’))显然,在确定翻译都要着力保留、突出并积极传输满足这种好奇心的异域文标准之前,林语堂对为什么译、为谁译、译什么这一类具体化特色,甚而是刻意营造陌生感和疏离感,使源出语文化翻译实践的限制性条件都有认真的考量。的异域特色得到更多的强化。因此,林语堂在翻译书中的!"$读者的需求中国文化经典内容时,以“忠实”为主要标准,采取以异化翻译标准的定位与“译者之目的”密切相关,而“译者为主的翻译策略,甚至作了大量的直译。事实证明,这是之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以读者的认知来决定取舍的。非常恰当的选择。实际上每位译者在翻译时心目中都有确定的读者对象。在对《吾国与吾民》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进行翻$翻译策略的选择译时,林语堂对翻译标准的定位,可以说是译者在代自己$"%以异化策略凸显原文的中国特色的目标读者进行判别和决定。对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的中国谚语、俗语、名言名句,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译品读者的多层次问题,并根据林语堂都以异化策略按字面译出,而不套用英语中现成的不同的标准对读者进行分类。本文尝试按照读者对待外说法。这样,读者一眼就能看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如!:来文化的态度来划分,将其分为四类:处于强势文化,不屑!+,(--./0./12.34516(-.027(.1805,297717:(;(315./0于接触外来文化的读者;处于弱势文化,但仍以“文明古<0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国”而自豪,瞧不起外来文化,抵触外来文化的读者;处于">.290/02?7080217)925=20507.215@5("=’!,好汉不吃强势文化,但对外来文化有强烈好奇心或猎奇心理的读眼前亏)者;处于弱势文化,渴望向强势文化学习,甚至崇拜强势文#>.2(3?,-??505(7A(5=%!B,一盘散沙)化的读者。$+,,1)1(-5=2?.0).?,,1)1(-(5=%BC,官官相护)读者的类别直接关涉着译文标准的定位。以林语堂有时,他干脆采取逐字套译的方法,再加以解释。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来说,面对第一、二类%“D1.0(.E?97.(170E=.3”;/1)/.?./0F/17050)-0(2-3读者,译者往往会以“通顺”为主要标准,选择归化的翻译E0(75./(.“1,3?9?7-351.(7A0(.(7AA?7?./17:,0807(,?2.970策略,他们或以娱乐读者为主要目的(如傅东华译《飘》),或以帮助读者放弃抵触情绪,从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为指!文中用以分析的例子均出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归(如严复译《天演论》);而面对第三、四类读者求知好奇!###年出版的《吾国与吾民》。万方数据·&&· !"#$%!"!&’()*!$)+$,,-!)$"./”(01,坐吃山空)难以理解的内容;翻译韩非子、顾炎武、郑板桥、李渔、沈!“*’.!-2*.2"!&2.2!3*”,+.$4.$"*.2+’356’3.!3&’)7复、祁世培、张岱等人的文章时,用了摘译的办法。((89,同心)在翻译一些文章时,林语堂对一些习语也采取了避而他把老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译为“:!%2")’不译的办法。如张岱《陶庵梦忆》中“汶水喜,自起当炉,茶52!5,3’##23")’2)5/”时特别说明,如果按照英语的语法旋煮,速如风雨”一句,林语堂译为:要求来译,就失去原文简洁有力的特点。$O2)".($+!"?,2!"25,!)5*.2).23’"2*’?32?!32*.2*2!;2$"<($2*!)5*!,="-237,$**,2/[;2]5’2")’*4!326’3.$&"2,6/K)!+’)5236(,,7".’3**$&2,$*+!"32!57(/?EEG)&’)27’36!&2/[;2],$=2"*’32!5#’’=",+$*.’(**37$)%*’=)’+译文放弃了“速如风雨”这一比喻,用“?32?!32”来代替*.2$32>!4*&2!)$)%(/?99@,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当炉煮茶”这一具体的备茶过程,因为西方读者并不明白求甚解)从前中国人煮茶的习惯。对一些难以让西方读者明白的把英语代词括起来,显出汉语可省略代词主语的特词语,他用了意译。如《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点。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他也保存了下来:译为:A),7!.()5325"*2?")’3*.63’&*.$".’("2,*.232$"*.2%D.2P’4*3$)2’6:’4$!,:*!*(("?10F)B!33’*C3$5%2,!)5!)’*.23*.$3*7"*2?"63’&*.2C3$5%2$"*.2在翻译诗词时,有时用解释性的译法。如他把“寥落B,(&D’+2(3?EF,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译作:楼不过三十步);2322&?*7$"*.24’()*37?!,!42,2&?*7,$=2!532!&/JK)将中国的古典诗歌译成英文,对任何一位翻译家都是,’)2,$)2""!)5<($2**.2325$&?23$!,6,’+23"%,2!&/J:’&2+.$*2一种挑战。吴均陶认为:“⋯⋯基于中国文字本身的特点I.!$325,?!,!424.!&!$5"!324.!**$)%/JQ.!**$)%!#’(**.2而发展和定型的诗歌格律十分独特,它和中国文字浑然一52!5!)5%’)2;"(!)4.(!)%32%$&2/体,完全不可能用另一种文字表达出来。”“中国古典诗歌“玄宗”二字变成了“*.252!5!)5%’)2;"(!)4.(!)%32R中对仗和平仄声交替的严格规律,即使中国现代诗歌也难%$&2(/?9MG)于使用,更不必说在英文诗歌的格律中寻找相似的东西。有时为了译诗在形式上的完整,他作一些添加。如在每行五言或七言的规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采用,但是翻译《西厢记》中对莺莺的描写时,他把“未语人前先腼腆,英文诗歌就不可能每行限定多少字数。”(吴均陶180G: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译为:序)但林语堂在翻译古诗时,也力求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C26’32".2"?’=2,".2.!532552)25/JS$=2!4.23373$?2I的特色。且看他是怎样翻译王维的五言诗《栾家濑》的:#3’=2),JS$=2!"*!*(2+.$*2,&’,*2);JK)!&’&2)*/J:.2’5H5&$"**.2&$"*I,$=2!(*(&)".’+23",J:.!,,’+*.2"*’)7.!-2"?’=2)JH"*3$)%’6)’*2""+22*!)5%’,52)(/?9G8)(最后一3!?$5"6,’+;JK*""?3!7"#2"?3$)=,2’)2!)’*.23,JL?!)55’+)*.2句是原文没有的。)2%32*"%’(/?9ME)E/E个别有归化色彩的译例这首译诗,每行五个单词,四音步,一、三行为抑扬格,不管是省略还是解释,林语堂都竭力做到保持文化的二、四行为扬抑格,除了押韵与原诗不同,形式与原诗非常异质色彩,而不用带有西方色彩的词语来翻译。通观全相近,而且意义没发生任何改变,意境完整地保留下来。书,他只是在个别的地方做了有归化色彩的翻译。如他把吴均陶先生说得有道理,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诗歌《礼记》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译为:形式的完全转换成为不可能,林语堂在这方面能做的也十Q’(3*2"7$")’*2>*2)525*’*.24’&&’)23",!)5?()$".&2)*分有限,但他还是力图从语言表达的特点上,体现出中国$")’*"23-25(?*’*.2,’35"(/?189)古典诗歌的特色。如在介绍中国诗词中绘画笔法时,他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几近白描的手法来翻译唐朝的诗句: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译作:"H#’-2*.2&!)’"6!42!3$"2*.2.$,,";JC2"$52*.2.’3"2’O$*.!T!3’6+$)2,S$&!=2"!.()5325?’2&",J;2",22?"".2!52&23%2*.24,’(5"(/?9MN,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6Q.!)%!)4$*7/JD.2U&?23’3"2)*6’3.$&!)5.2’5#K)*.2&’()*!$)"!)$%.*’63!$),JH)5!#’-2*.2*322"!)’*&’-2,J:!7$)%,“K’&*.2V’5’6O$)2,W’(3X!T2"*7!”.()5325"?3$)%("?9M1,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9GN)E/9以适当的增删适应英语读者阅读习惯这里,林语堂为了押韵,更为了使西方读者读到这首当然,林语堂也明白,美国读者不可能对中国的任何诗时也能发出会心的微笑,用W’(3X!T2"*7这样一个归化东西都懂,因此他也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办法。在介绍传奇的字眼。故事《离魂记》《、琵琶记》,戏曲《西厢记》《、红楼梦》、《西游林语堂在书中选择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是很成功的。记》等古典小说时,都用了简述的方法,省略许多美国读者从效果上看,18EG年《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一炮而红,·1NN万方数据· 四个月里印了七版,在当年美国畅销书目上名列榜首。对绍性的著述中,译者还可以夹叙夹译,对译文作适当的解于欧美读者来说,这部书瑰丽新奇、妙趣横生,充满了浓厚释和补充,以解答读者的疑惑。这样,异化的翻译不但更的异域色彩,等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东方文化这个古典神能保持原文的特点而且也可以做到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秘宝藏的一扇大门。“一本中国人的著作,能列十大名著从而更能增加读者的兴趣,满足读者的趋异心理。林语堂之一,畅销美国,这在西方世界是破天荒的。”(施建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作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把准了西方读者的脉搏,林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曾明确批评过将“妙趣横语堂才能在处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信息传递的问题生”译为“*+,-.*,/,0*12340+3/-53.*6227”,将“嫁祸于人”译为上,采用了成功的翻译策略。《吾国与吾民》奠定了林语堂“86//7*+,8-013/*9.,*36.3*+,/”这样的“死译”,但在《吾国与在美国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使他的写作生涯进入了一个吾民》中,这一类随处可见的大量的“死译”,通过他匠心独新阶段:他转为以英文写作为主,在其后旅美的三十年中,具的巧妙阐释,全都变成了生机盎然的“趣译”。同样技法创作了大量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畅销作品,创造了神话。的翻译,究竟算是“死译”还是“趣译”,这就得根据具体不同的翻译条件来衡量。在属于介绍性的著述中,面对积极&结束语求知、趋新好奇的读者层(而不管这些读者属于哪一国根据以上对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译例的分析,笔者度),所选择的翻译材料越是具有独特的风格,越是富有陌以为,脱离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来争论翻译标准,争论翻生的内容,译为目的语时就应该更多选择异化为主的翻译译应该直译还是意译,异化还是归化,得出的结论都难免策略,以求更多保留源出语鲜明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使进退乏据而有失偏颇。如在归化’异化的争论中,有研究读者感到奇特、新鲜、受吸引、为之赞叹,并受到震动而获者认为英译汉可适当采用异化手段作为归化的补充,而汉得满足求新好奇心理的美感。因此,这样的翻译也达到了译英则宜尽量归化,因为“外国读者对中国及其语言文化林语堂所提出的第三条标准“:美”。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中国读者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无疑,具体翻译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取决于各种具体如果不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法,一味地翻译条件的不同。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人们熟知的道试图将中国文化强加于外国读者,这样的做法往往得不偿理。正是具体的时代、地域、读者以及文本等一系列要素失,有时甚至完全行不通。”(许建平、张荣曦())()。这种的制约,规定了具体翻译活动的性质、策略和标准。超越提法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的,尤其是对商业广告和一些对外基本条件制约的翻译活动不可能是成功的,而相应的超越宣传资料的翻译,应从实际出发,以达意为目的。但“外国条件制约的翻译标准则是没有根据的,这样的标准对具体读者”所指者众,自然不同于一块铁板。而汉译英这一翻的翻译实践并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一个成功的译者,译活动也同样具有多样性,不同翻译活动的目的不同,目面对具体不同的翻译条件,自然会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标读者层次定位不同,带给读者的期待亦自有别。因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有时异化的翻译会比归化的翻译更受欢迎。尤其是在介参考文献:6*-8,;60-2<=603.,>6.?@-0A39/0,6.B*+,C/6.026*3/(语篇与译者)〔=〕?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林太乙?林语堂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D6?林语堂?林语堂文集第八卷〔=〕?张振玉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DE?林语堂?论翻译〔F〕?林语堂文集第九卷〔G〕?北京:作家出版社,!""DA:&!)—&(&。施建伟?林语堂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吴均陶?杜甫诗英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HD?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I〕?中国翻译,())((D)?杨晓荣?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F〕?英汉语比较与翻译〔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收稿日期:())&J!)J((【责任编辑王松鹤】万方数据·!)!·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为例作者:吴慧坚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广州,510303刊名:外语学刊英文刊名:FOREIGNLANGUAGESRESEARCH年,卷(期):2006(1)被引用次数:6次参考文献(12条)1.HatimBasil.MasonIa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语篇与译者)2001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20033.林太乙林语堂传19944.林语堂吾国与吾民20005.林语堂林语堂自传19956.林语堂.张振玉林语堂文集19957.林语堂论翻译19958.施建伟林语堂传19999.吴均陶杜甫诗英译198510.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期刊论文]-中国翻译2002(05)11.杨晓荣翻译标准的依据:条件200212.吾国与吾民2000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吴慧坚.WuHuijian重译林语堂——从MyCountryandMyandMyPeople的翻译谈起[期刊论文]-学术界2008(6)2.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3.郎江涛.王静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4.卞建华.BIANJian-hua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05(1)5.葛校琴.季正明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4)6.张智中林语堂标题英译赏析[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2004(4)7.王少娣.WANGShao-di林语堂的东方主义倾向与其翻译的互文性分析[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2)8.傅文奇近十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9.王兆胜.WangZhaosheng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9(7)10.翟红梅.张德让.ZhaiHong-mei.ZhangDe-rang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9(2)引证文献(5条)1.张永萍从文化彰显的角度谈谚语翻译中的异化原则[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刘欢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18)3.孙圣勇英语翻译的接受理论研究模型——基于商务英语翻译[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08(20)4.盖晓兰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在翻译中的运用[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9(6)5.赵亚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围城》英译本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学位论文]硕士2006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xk200601017.aspx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