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ID:11101494

大小:482.5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8-07-10

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设计说明书编制人:审核人:负责人:日期:前言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是红岩煤矿7#煤采区的接续区,采区工程量7100m(三条大巷和首采面巷道),目前正在准备7#煤首采工作面,预计2014年四月开始回采。为保证采区正常接续,现提前编制10#煤一采区设计,该采区可采储量1750.8kt,按年产450kt计算,服务年限2.8年。目录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1第一节概况1第二节地质特征1第三节水文地质3第四节储量计算8第二章井下开采12第一节采区布置12第二节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13第三章主要生产系统及设备能力计算23第一节

2、主要生产系统23第二节采区通风24第三节提升运输设备选择与能力计算32第四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5第五章特殊安全技术措施36第一节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36第二节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40第三节粉尘的综合防治措施42第四节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43第五节工作面顶板管理措施4444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概况红岩煤矿10#煤一采区位于矿井南翼,西部至井田边界,采区西南部地面有沟西村,南部为原永红煤矿采空区,现已关闭,东南部地面有庄立村,采区中北部有10煤破坏区,采区东部至井田边界。10煤厚度0-0.5/3.7m,平均1.86m。可采储

3、量175.1wt。采区内共施工地质钻孔5个,分别为:kZ1孔、KZ2孔、KZ4孔、KZ5孔、KZ8孔第二节地质特征一、煤系地层10#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上距7#煤层25.15~29.30m,平均27.36m。煤层厚度0.50~3.70m,平均1.86m,结构中等,含0~3层夹矸。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少数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多为泥岩、少数为粉砂岩、细砂岩。10#煤层为井田内稳定发育的大部可采煤层。井田内北东部存在10#煤层露头线。参与整合的原红岩煤矿及已关闭的寨头村办煤矿、永红煤矿均开采10#煤层。井田北东部、中部及南部10#煤层已有

4、不同程度采空。二、煤质10#煤层:物理性质:煤层均表现为黑色,条痕为棕黑色,沥青玻璃—油脂光泽,硬度一般为2—3,有一定韧性,内生裂隙发育,断口多参差状、贝壳状,性脆易碎。44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镜煤为主,少量暗煤、丝炭。宏观煤岩类型以半光亮型、光亮型煤为主,部分半暗型煤,暗淡型煤少见10煤工业指标Ad(%)Vdaf(%)Mad(%)St.d(%)Qgr.d(MJ/Kg)GR.I14.2527.680.301.8729.7070三、煤层顶底板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少数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多为泥岩、少数为粉砂岩、细砂岩。四、采区地质构造

5、采区内构造总体呈现舒缓的波状起伏,采区南部发育一次生小背斜及一次生小向斜,南部发育有2个陷落柱。地层走向多为北西—南东向,地层倾角较小,3~6°左右。次生背斜:位于井田南东部,轴迹走向北西—南东,轴迹井田内长约1650,影响宽度约600m。两翼对称,倾角3~4°。次生向斜,位于井田南西部,轴迹走向北西—南东,轴迹井田内长约1400m,影响宽度约650m。两翼产状相近,倾角3~4°。根据原永红煤矿井下揭露,井田南部发育2个陷落柱(X1、X2)。陷落柱平面形态呈椭圆形,X1长轴约105m,短轴约65m;X2长轴约108m,短轴约80m。综

6、上所述,采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采区内无岩浆岩侵入。综合柱状图44第三节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条件:44(一)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1)含水层井田地势总体为中部高而西周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中部山梁上,海拔1065.1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海拔806m,最大相对高差为259.1m。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仅有季节性河谷,雨季在沟谷中有短暂山洪流过,分别向北东汇入小河,南西汇入段纯河。井田含水层自下而上有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碎屑岩类夹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及风化

7、裂隙含水层、第四系孔隙含水层。2)隔水层井田内的隔水层主要为本溪组粘土岩隔水层及各含水层间的泥岩、砂质泥岩隔水层。井田内各含水层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等成为各含水层间的主要隔水层,但由于采空塌陷的影响而产生垂直裂隙,成为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通道。含煤地层底部的本溪组厚约16.24m,岩性由铝土质泥岩、砂质泥岩、粘土岩组成,岩性致密、细腻,隔水性能好,为井田内含煤地层与奥灰水间良好的隔水层。3)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①岩溶地下水井田属岩溶水径流区,奥陶系岩溶水自西北向东南从井田流过,向郭庄泉排泄。②碎屑岩类裂隙水44裂隙水的

8、补给主要是基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与地表水接触地带,可接受其侧向补给,另外还可接受上覆松散层含水层的下渗补给,该地下水接受补给后一般沿岩层倾斜方向运动,在地层切割深处往往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另外人工开采和矿坑排水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