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

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

ID:11100526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_第1页
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_第2页
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_第3页
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_第4页
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影《爱有来生》中佛影鸟瞰[摘要]由俞飞鸿编剧并自导自演的电影《爱有来生》,改编自上海女作家须兰的小说《银杏银杏》,描写了阿明与小玉人鬼情未了的故事使无数人为之动容。然而情节背后的佛学思想更值得我们深思。该片所体现的佛教的轮回观、因果业报观以及生命观大大增加了该片的文学意蕴。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凄美的视觉盛宴,更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深思。佛教思想为我们研究该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维度,同时该片也为我们理解佛教思想提供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平台。[关键词]情节;佛教;轮回;因果业报;生命观由俞飞鸿编剧并自导自演的电影《爱有来生》,改编自上海女作家须兰的小说《银杏银

2、杏》,上映至今已有两年之久。然而片中阿明与阿九那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悲苦爱情仍让我们记忆犹新。7《爱有来生》讲述了一段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女主角小玉迁入新宅。她喜欢这里,尤其喜欢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每每站在树前,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日小玉邀约好友雅萍来喝茶,但是好友迟到。小玉在等她时意外见到了银杏树下的一个僧人。虽然隐约知道他是鬼,但她却相信这个鬼不会伤害她,于是便请他喝茶。聊天中,这个自称阿明的鬼讲述了他前生的爱情故事:前生的小玉叫阿九,与阿明家是仇敌。因阿九家人杀掉了阿明的父母,于是阿明的哥哥欲灭阿九全家以报仇。但由于他一时的恻隐之心放掉了当时

3、只有6岁的阿九哥哥,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时阿九哥哥怀中还抱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妹妹。阿九兄妹成年后使用美人计让阿明遇到阿九并抢她回来做他的新娘。阿明非常爱阿九,用各种方法来取悦她,但却无法得到她的回应,阿明伤心欲绝,皈依佛门。意外的是,阿九却在庙外住下,每日为阿明端茶做饭,尽管没有什么话语交流,两人却心灵相通,感受爱情的甜蜜。但好景不长,阿明的哥哥三月三下山,被阿九的哥哥杀死,原来是阿九在通风报信。最后,阿九自愿死于阿明的枪下,约定来生再爱。阿九死后,误认为阿明还活在世上,就急着转世投胎。而阿明被阿九哥哥杀死后,担心阿九会来银杏树下找他,便一步也不敢离开,错过了投胎

4、的时机,只能徘徊在轮回道间,等待着阿九的再次出现。可是,他在这轮回道上也只能停留50年。50年后,阿九化身为今世的小玉,并有了自己的爱人,阿明50年的等待只化为一颗泪珠,他临走前说,其实他想要的就是让阿九幸福,而如今的小玉已经有了他想给予阿九的一切,他便可以放心离开了。7关于该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所表达的永恒之爱的主题上,间或有文章剖析该片的爱情叙事模式或是片中“树”或“花”的象征含义,然而对于该片蕴含的佛教思想却罕有提及。例如,片中反复出现的千年银杏树便与佛教有一定的关联。银杏为上古孑遗树,被植物学界称为“活化石”,被僧侣们称为“圣树”,因其汁液具有一定

5、的杀虫作用,佛家通常用银杏木雕刻佛像,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佛教的寺庙中亦多种植此树以示吉祥。千年银杏为影片所蕴含的佛教的轮回观埋下伏笔。显然,片中这面镜子便是对“业镜”含义的一种挪用。本文旨在透过这些影片情节的表象去解读该片蕴涵的深层的佛教哲思。一、片名中“来生”一词的佛教溯源佛教的时空观,不是一生一世,而是无限开放的世界。汉语“世界”一词最早来自于汉译佛典,所谓“世”,是迁流义,意思是个体生命的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形式,或称为前世现世来世、前生现生来生。由此可见片名中“来生”一词的佛教渊源。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原以后,在与中国

6、传统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不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佛教时空观的作用下,人们通常认为还有来生存在。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把今生尚未实现的愿望寄予来生,例如影片中的阿明对哥哥说,“阿明今生不孝,哥哥的恩情只有来生再报了”。又如阿九今生对阿明想爱却不能爱,只能寄希望于来生:“今生今世,我们所走的路都错了,时间不对,地点也不对,来生我们再会,来生我会等你。”二、佛教“苦圣谛”与阿明皈依佛门7据《长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城门游时,在遇到老人时,佛陀意识到:“见老命将尽,拄杖而赢步,菩萨自思惟,吾未免此难。”[1]在遇到病人时,“见彼久病人,颜色为

7、衰损,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1]。在遇到死人7时,“始见有人死,知其复更生,静默自思惟,吾未免此患”[1]。这三个颂语清楚地表现了佛陀出家修道的直接原因不是出于对自然的沉思或对宇宙的遐想,而是基于对人生的直面思考。从以上三种人生难免的痛苦中,释迦牟尼开始寻求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因此佛家学说的理论出发点是对人生痛苦现实的反思,并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无论是人的群体生命还是个体生命都是一种痛苦的集合体。这就是佛教发现的第一条真理——苦圣谛。所谓苦圣谛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1]。也就是说,人生是苦,个体会经

8、历种种苦况,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