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党体制转型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

ID:11038498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_第1页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_第2页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_第3页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_第4页
资源描述: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台湾政党体制转型路径及原因分析魏炜政党体制有人叫做政治体系,迪韦尔热将政党体制认为是政党“相互竞争和作用的模式”台湾学者吴文程将政党体制作为政党之间彼此关系分析的基础。一般认为政党体制的主体是政党,它所探索的是政党间的竞争与互动关系,这既指政党的数量,也指政党的力量,所以简单的理解政党体制的变化就是政党间的竞争和互动关系和变化,表现在一是政党数量的变化,还有就是政党力量的变化。台湾由于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自身特有的政党体制转型路径,本文试图首先简单的剖析一下台湾政党体制转型路径,然后结合这个转型路径简要的分析一下台湾政党体制转型的原因并对

2、台湾政党转型做简要的评述。一、台湾政党转型路径分析台湾政党体制转型路径一般专家学者都是分成四个阶段。1949-1986年是转型前国民党一党威权体制时期;1986年-2000年是台湾政党体制的转型期,即由威权型一党体制逐渐向多元、竞争的民主型政党体制转型;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的实现,标志着转型的基本完成;2000年以后,是转型后多党竞争性体制的巩固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呈现出两党制的趋向。一下是对这四个时期简单的梳理。(一)国名党一党威权体制(1949年-1986年)。在这个时间段内,国民党一党集权,长期占据政治体制中绝大部分政治资源。虽然存在中国民主

3、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两个“友党”,但这两个政党只具有象征“民主的政党体制”的意义,而不是作为“竞争性的反对党”的实质性存这个政党体制内的。在这样一种威权政党体制内是具有意识形态的,即国民党尊奉的三民主义。它以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成为维持国民党一党体制稳定的政治心理基础。党的决议,通过政府机构或民意机构中的党员,依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政策或法令,并由从政党员贯彻执行通过政战制度或政委制度,同时也将军队纳入党的组织与支配管理中,军队兼具“党军”与“国军”的双重属性,这一时期是典型的一党威权体制时期。不过关于转型前1949年到1986年的台湾政党体制类型的界定,学术界目

4、前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属于“威权型的一党体制”,另一种认为属于“一党独大或一党优势体制”。一般而已,岛外学者,包括海外与国内学者,大多将此时期的台湾政党体制划归于前者,而岛内学者则通常将之归于后者,不过目前对此尚无定论。(二)威权体制向竞争性体制的转变(1986年-2000年)。这一时期台湾政党体制转变的重要起点就是1986年台湾民主进步党的成立,这也是台湾政治发展阶段的一个分水岭。民进党的成立打破了国民党一党威权长期垄断政局的事实,虽然当时民进党在接下来许多年只是一个“相关性”小党,但是吹响了台湾政党体制转型的黎明的号角。在民进党成立的次年台湾国民党当

5、局宣布解严,从此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政治竞争程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的政党政治与政党体制,开始由不完全竞争逐渐向完全竞争的方向发展。由于戒严的结束,社会上的小党派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的冒出来,但是大多都是没有多少影响力,在历次的选举中也很难达到5%的选举门槛。而在1993年8月10日新党正式宣布成立,新党的出现原因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的首次公开分裂,是国民党内部主流派(本省籍)与非主流派(外省籍)冲突激化的结果,也是其不满国民党中央对于黑金政治的纵容、党内民主问题以及党主席李登辉“台湾主义”分离倾向的结果。新党的成立,给解严后长期为国

6、民党、民进党瓜分选举的台湾政治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若干次选举中,新党都成功地跨越了5%有效政党门槛,使台湾原本一大一小(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政党体制迈入多元化的竞争时代。(三)多党竞争政治体制渐向两党竞争体制转型。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后,民进党上台执政,实现了台湾政治史上第一次政党轮替。从理论上讲,这标志着台湾威权政党体制转型的完成。此后,到2008年国民党重夺执政权的第二次政党轮替完成,台湾的政党体制又经历了从“多党竞争”到“蓝绿两大联盟对决”,再到“渐向国、民两党竞争”的体制转变。这样,台湾的政党体制转变发展到目前已经相对固定下来,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中

7、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有自己固定支持的民众,台湾选举的关键是中间摇摆人,所以台湾的政党体制转变已经基本完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重要的改变。二、台湾政党体制转型原因分析(一)经济发展导致台湾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经过实施一些列经济政策与经济改革,如土地改革,货币体制改革、财政紧缩政策等等,使得战后原本“滞涨”的台湾经济得以恢复。从1953年开始至1963年,台湾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把工业发展的重心放在资金需求较少、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便满足岛内消费需求,节省外汇开支,并创造较多就业机

8、会、减轻就业压力。1964年至1973年,由于岛内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