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

ID:11033791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_第1页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_第2页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_第3页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_第4页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传播与名誉权案例讨论一、名誉权的权利主体1、自然人自然人在我国,不论性别财产地位,皆享有平等人格权。其本质是一种精神权利和与此相关的经济权利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团、机关、个体户法人是拟制人格,因此其名誉权主要是财产权利。3、死者“死者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我国不同法律部门对近亲属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下列在我国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名誉权主体有:1、小兰出生在中缅边境出生,父母早亡,无法考证,

2、主要居住在我国境内,国籍不明,是个无国籍人。经常被人谩骂为杂种。2、乡村梦想是几个大学生组织的NGO,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发表言论,认为这一组织侵吞捐款。3、清末太监小德张的养孙诉电视剧《宦官小章子》侵害死者名誉权。4、据称是秦始皇嫡系后代的嬴姓人士状告某期刊侵犯秦始皇名誉权。5、某局长被下属乱传贪污,将下属告上法庭。二、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1、损害事实客观存在A作品已经发表、传播。即侵权行为至少需要有受害者之外的第三人知晓。B引发损害事实:a社会对受害人评价降低,引发家庭不和、朋友误解等b受害人精神痛苦,如悲伤、忧郁、绝望、羞辱等。如果没有进一步引发身

3、体损害,这类损害比较难以取证。我国对精神损害的赔偿也相当保守。c造成受害者的财产损失下面造成名誉权侵害的行为有1、记者张某在采访笔记中对采访领导肆意谩骂,该笔记被小偷窃得,小偷敲诈不成,将笔记公布。2、王女士与邻居争吵,该邻居是骂架高手,尽辱骂之能事在众人围观下骂得王女士无还口能力,王女士从此觉得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郁郁寡欢。3、王记者与面包店店主争吵,说店主卖假货,但当时正好无人,没人知晓此事,王记者威胁要通过自己的媒体曝光。2、作品有侵害名誉权的违法性质主要有诽谤和侮辱两种方式A、诽谤(defamtion)陈述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a、陈

4、述:包括故意的捏造和传播,也包括过失的传播b、虚假:严重失实,基本失实c、涉及他人社会评价下面不会构成诽谤的新闻传播行为是:1、王记者通过某个线人得知当地房管局长贪污,于是报道了相关事实,后经查,这些“事实”乃线人伪造。2、王编辑收到记者发来的新闻照片,一群少先队员正在认真打扫卫生,而老师却在一旁观看。于是配上文字“如此学雷锋”,对老师加以批评。校方指出实情,教师只是暂时休息。3、葛小姐在某酒店就餐。警察正好来扫黄,电视台记者随行采访,将葛摄入镜头,配以“查获卖淫女4名”的解说词,次日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引发人们误解。4、1989年四川《家庭与生活报》

5、发表新闻《大明星偷漏税百万元》,虽不指名,但影射刘晓庆明显,经查,刘的确偷漏税,总额约1万元。5、刘某患有麻风病,不想为人们所知,当地一报社得知消息,发表一篇文章《麻风病人在我市出现》,报道了刘某患病在医院治疗的情况。B、侮辱(insult)即以暴力、口头、书面方式使人蒙受耻辱。按惯例,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的内容都为书面,所以我们只探讨书面侮辱。侮辱与诽谤不同,诽谤以虚假陈述为最主要特征,侮辱以辱骂和丑化为主要特征。过失可构成诽谤,而侮辱则是故意的。下面造成名誉权侵害的行为有:1、某地严打,一批强奸、抢劫、诈骗犯被定罪,并送去监狱服刑,该地报

6、纸拍手称快,说这样的色狼、强盗、骗子终于被绳之以法了。2、某著名音乐人醉驾,某网站上网友大量围观,众多网友发表评论,称其为畜生、混账、王八、SB、应该千刀万剐等语言颇多。3、某教授性侵犯女学生案发,一审判决强奸罪成立,二审审理过程中,一家报纸发表某大学老师评论称其为强奸犯,戏称是叫兽。4、1998年,重庆某报社发表了题为《这家伙,我认识》的文章,对多次制造假新闻的孙某进行批评,文章这样描绘孙某:“油腻腻的领带脏黑得酷似海带,更令人恶心的是粉刺丛生的脸上时有点点的脓血渗出,一张嘴,焦黄的牙齿缝里露残存的菜渣”5、某电视台偷拍不排队现象,镜头只拍下半身,

7、王先生在镜头出现时间很长,于是其裤头长时间在镜头出现,连裤链都清清楚楚,朋友们都认出是王先生,使得他颇受尴尬。6、娱乐记者小牛最擅长抓拍明星尴尬时刻,某明星到当地演出,小牛抓拍了一批该明星打哈欠、斜眼、摔倒、走光、化等照片,卖给某报社,报社将其刊出,引来众多市民的眼球。3、具有特定指向一般包含下列几种情况:A以真实姓名所写事实和虚构类作品B没有真实姓名,但情节、地点等相关信息可以确定为特定人C影射,采用谐音、类比等暗示手法进行丑化。下列行为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有1、某新闻评论报道了该市贪污窝案,最后悲愤地说“无官不贪”,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情况极不相符。2、

8、2001年,重庆某报发表题为《狗比女人好的15条理由》,引起妇女公愤,被重庆市委宣传部通报批评,该地妇女组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