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论文

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论文

ID:11029978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9

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论文_第1页
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论文_第2页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我国引进技术低位徘徊的思考论文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重点从发达国家和我国自身两个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引进技术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技术引进核心技术FDI参考消息于2005年12月20日转载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登载的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该文描述了普通美国人对我国产品的印象:“没有中国(产品)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事实,即现在世界各国的人包括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尽管“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廉.

2、freelp)在分析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也指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来降低其生产成本。而我国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家之一主要是由于我国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稳定的政局、优惠的投资政策等等。因此,转移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不是发达国家的目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乐于在中国的土地上亲自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在转移技术时,他们一般都是选择标准化的或在国外已经过时的技术,或者对转移技术实施技术锁定战略,最大程度的限制技术溢出效应。发达国家不必要转让核心技术:我国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国外经济学家科考(KoKKo)和布鲁姆斯托

3、姆(Blomstrm)、阿罗(Arro、富士通等跨国公司虽然在我国设立了研发机构,但这些研发机构的形势都是独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获得技术外溢效果大打折扣。我国在技术引进工作中的问题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严重滞后于技术引进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局面,开始注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很多企业盲目追求技术引进,而对后续的吸收、创新工作置若罔闻。2002年底,我国引进技术的资金为327.5亿元,同期用于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仅为25.7亿元,二者之比为1:0.07,而韩国和日本的这一比率分别为1:8和1:5,相比之下我国的差距可见一斑。其实

4、,技术引进工作只是我国为了实现技术升级工作的第一步,而最终通过消化吸收拥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专有技术才是最终目的。但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盲目引进技术、依赖引进技术的思想,似乎引进技术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但实际上引进的技术只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引进了技术而不掌握技术不能真正改变企业的命运。也就是说,通过引进技术我国的企业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至于怎么行走,则还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大脑和双腿。企业对技术研发工作不够重视这方面具体表现在研发投入不足,专利数目较少。企业不是研发主体,大企业由于考核机制没有积极性,小企业资金不足。早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加强企业

5、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科研工作的具体表现却不容乐观。中国企业联合会近日公布的数字表明,全国71%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与此同时,反映科技产出能力的专利核准数指标我国处于绝对落后地位。2003年,我国全国企业职务发明专利为3382件,而根据美国专利局公布的数字,IBM公司当年的发明专利为3415件,即我国全国专利总额比IBM一家企业少33件。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受考核机制的影响,追求任期内的短期效益,对技术研发工作热情不高;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来源渠道少,因而没有能

6、力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工作。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匮乏。吸引外商技术引进的激励机制过于单一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带来一定的先进技术,我国对外商投资给予了比较多的优惠政策,但我国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给予外商的。基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而对外资直接投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是基本合理的,但在实践中,这种优惠方式却带来了“外资挤占内资”的问题,而影响了我国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从客观上讲,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具有相当的差距,而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又享有

7、了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无疑使得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位置,而打击了部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其实,早些时候美国巴罗(Barlo.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4.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2)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