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24194
大小:4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财会计专业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整体竞争能力。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专业总体发展必须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并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先发展学校的特色学科;建立职业岗位和课程建设紧密联系的创新体系。一、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分析学校在高淳县选取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近30家企业作为调研单位。调研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及座谈、电话
2、访问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会计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总体评价;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等。调研的行业有:本县上市公司(红太阳集团)、县财政局会计科、中小企业局、农工部农经科、个体劳动者协会。1、中职会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据调查,在企业适应于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出纳、仓储保管、现金会计、总帐会计、稽核、成本会计、审计、税收。各工种人数比例如表1所示表1:各工种人数比例工种出纳会计总帐会计仓储保管稽核成本会计审计税收综合人数比例18%5%2%2%3%2%20%48%2、会计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会计专业对应岗位的招聘渠道主要有:人才市场、招收相关
3、学校应届毕业生、熟人推荐、网络、人才中介公司等。6对中职生来说,企业在招聘时一般通过面试,查阅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评价、所持的技能证书及具备的技能,有的还进行测试或考察试用,最后决定正式录用那些会做人、能干事的学生。3、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情况上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评价如下:(1)知识水平方面。满意占25%,比较满意占38%,尚可占29%,不满意占8%。(2)技能水平方面。满意占5%,比较满意占33%,尚可占42%,不满意占20%。(3)工作态度方面。满意占8%,比较满意占29%,尚可占51%,不满意占12%。上述4类行业对于今后3年内出纳类岗位、税收岗位需补充和增加的人数的问
4、题,进行了预测。其中,出纳岗位共计需20人,稽核成本会计、总帐会计共84人,综合类127人,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调查发现,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由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客观上要涉及到经济理论和法律法规的方方面面,加上目前会计教学中强化专业技能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相当多的单位在招聘中乐于录用本专业的毕业生。如近三年来,我县金融系统新增员工中,75%是会计专业毕业的。用人单位反映,他们、特别是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具有一定的财经知识,而且较高的职业素养,他们经过短期上岗培训,能很快适应工作。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商店招用的会计毕业生,实际上做的是双半编制
5、的工作,即上午商店销售业务较忙时,站柜营销,下午则负责处理商店账目。对这样的人员,店主一般给与300~500元岗位补贴。4、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议据调查,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工作态度方面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吃苦耐劳;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性教育等。(2)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加强出纳、报税等知识的训练与培养。(3)在专业技能方面,应加强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ERP软件等方面的训练。(4)加强培养目标定位的针对性,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6、与教学改革计划61、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目前课程设置一般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原有的课程体系(包括2001年8月由教育部印发的83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的相关方案)及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目标定位和教学需求,主观原因是作为学校层面也没有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只能凭各个侧面的经验进行选择和取舍。(2)实训条件近几年,我校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添置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软件其它实训设备。实训条件的改善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了必要的保证。(3)学生
7、考证:由于旧课程没有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导致对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形成障碍。2、会计专业改革方向近年来,会计专业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为切入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会计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全面推进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成立了由校领导、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