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

ID:11002391

大小:47.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09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_第1页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_第2页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_第3页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_第4页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及机理分析摘要: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河床逐年淤积抬升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高含沙洪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概化模型试验结果和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高含沙水流游荡型河道滩槽冲淤演变特点,特别提出窄深河槽一方面由高含沙水流自身塑造,另一方面游荡型河道中由高含沙水流塑造的窄深河槽又表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关键词:游荡型河道高含沙水流河道演变1黄河高含沙水流对游荡型河道演变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河床的逐年淤积抬高和平面上主流的游荡多变是造成下游防洪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根

2、源和问题的关键则是泥沙问题,在泥沙问题中,高含沙水流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资料统计分析[1],黄河三门峡站1950~1977年出现的11次高含沙量洪水,历时仅104天,来水量、来沙量分别只占同期总量的2.2%和15.5%,但造成的河道淤积量却达37.3亿吨,占同期淤积总量的57%,可见淤积在下游河床上的泥沙,大部分来自高含沙水流。  另外,这11次洪水不仅含沙量高,而且粒径粗,泥沙主要是来自中游黄土高原的粗泥沙来源区,粒径d>0.05mm的一般占全沙的40%以上;不仅淤积量大,而且淤积强度也大,平均每

3、天淤积1880×104~6100×104t。由于流量不大,这些粗沙主要淤积在河槽中,难以被水流挟带冲走,给治理造成很大困难。  过去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均表明[2,3,4],漫滩高含沙水流常造成游荡型河道的槽冲滩淤和整个河段的严重淤积,其剧烈程度远大于一般挟沙水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漫滩高含沙水流所形成的主槽,往往并不稳定,有时伴随冲刷滩地发生滚河现象,一次滚河幅度可达数公里左右。  另外,根据资料分析,由于黄河中上游干流水库的兴建和蓄清排浑方式的运用,以及不合理的用水用沙,黄河来水来沙的发展趋势可能使高含沙水流

4、出现的机会越来越多。  关于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规律和高含沙水流引起的冲淤演变特点,过去的研究成果很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有些问题仍应进一步探索,特别是滩槽冲淤的机理和窄深河槽的稳定性。2试验概况  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实测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图1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游荡型河道宽滩窄槽的横断面形式,图2为概化模型的平面布置,模型全长30m,槽宽0.45m,滩地宽1.27m,滩槽高差0.1m,床面纵比降为1/500。19图1游荡型河段横断面及其概化Generalizedchartofth

5、etransversesectionofthebraidedreach图2概化模型平面布置示意图Planesketchofthegeneralizedmodel  试验采用黄河花园口的淤泥,其中值粒径d50=0.03mm,d<0.01mm的细颗粒泥沙占10%。表1试验水沙条件Flowandsedimentconditionoftheexperiments19组次流量(l/s)含沙量(kg/m3)放水历时(min)116.04165.090222.03256.060325.05430.04041911.262

6、56.040  试验中模拟高含沙量洪水过程,从涨水到退水共4个流量级,试验的水沙条件见表1。  放水前先在定床上施放平滩高含沙水流,主槽内发生淤积,待其塑造出相应的动床河床形态后,以此地形为起始河床的边界条件,再按表1的水沙条件放水。  试验中观测了滩槽的流速和含沙量分布、床沙和悬沙粒径变化、水位和比降变化过程、断面的形态变化等。3滩槽冲淤演变过程  根据试验观察及上述资料的分析,在本文的模型试验中,滩槽冲淤演变具有以下特点:  (1)滩地流速(Uf)均小于主槽流速(Um),其比值随含沙量增加而增大,如当S

7、分别为165、256及430kg/m3时,相应的Um/Uf分别为1.96、3.24及8.0左右;含沙量越大时,滩地相对主槽而言淤积愈多,Sf/Sm愈小,见图3。  (2)主槽含沙量及粒径均大于滩地值,Sm/Sf变化于1.1~1.8之间,与过去的研究所显示的黄河高村以上河段的Sm/Sf=1.5相一致。表2列出模型滩槽水流中泥沙粒径的对比。  (3)在来水量和含沙量不变的条件下,水位变化有先升后降的趋势,这显然与河床的冲淤变化有关。开始,河床发生淤积,过水断面减小,水位相应抬升;水位抬升使流速和比降加大,本断面

8、转淤为冲,水位又开始下降,如图4所示。比降的变化列入表3。比降变化与水位变化基本相应,且有随含沙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19图3Sm/Sf~Um/UfRelationbetweenSm/Sf~Um/Uf图4水位变化过程Variationprocessofflowstage  (4)在不同试验组次的水沙条件下,滩槽断面形态的变化与滩槽的冲淤有关。滩地的淤积厚度沿程逐渐减小,见表4。滩地淤积沿横向的分布规律是除滩槽交界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